加密领域的用户获取机制目前仍处于碎片化且不成熟的阶段。许多项目方对用户来源、用户获取路径以及用户交互行为都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当我们询问加密货币项目关于用户终身价值(LTV)或获客成本(CAC)这类基础营销指标时,往往只能得到模糊不清的回应。
本文是共识杂志交易周专题报道的一部分,由CME集团赞助支持。作者Alex Topchishvili现任CoinList平台营销总监。
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营销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但加密钱包的匿名特性使得链上链下身份难以对应,营销人员很难建立有效的用户画像。更棘手的是,即便已有用户也难以识别,项目方无法在Discord、Twitter或Telegram的海量关注者中准确找到真正的产品使用者。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链上身份识别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通过分析用户的NFT铸造记录、治理投票行为、特定链上dApp使用情况或测试网参与度等链上足迹,营销人员可以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这些行为数据往往能真实反映用户的兴趣偏好和使用意图。
空投机制的双面性
空投作为加密货币领域独特的获客手段,通过免费发放代币来激励用户参与项目生态。典型的空投活动会要求用户完成钱包绑定、社交媒体关注、交易验证或NFT铸造等基础操作。借助区块链的透明特性,项目方可以根据链上活动快照来筛选合格的空投对象。
从Arbitrum的追溯空投到Blur的主动发放,不同项目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空投策略。但这种看似高效的获客方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难以区分真实用户与羊毛党,另一方面缺乏对代币持有者的持续教育。Optimism代币在空投后暴跌70%的案例,正是这种机制弊端的真实写照。
链上广告网络的机遇与挑战
新兴的加密原生广告网络正尝试打造Web3时代的AdSense。这些平台摒弃传统cookie追踪,转而利用钱包地址和链上数据进行精准投放。虽然Slise、HypeLab等平台展现出技术潜力,但优质流量入口的稀缺制约着其发展规模。目前除CoinDesk等头部媒体外,大多数dApp尚未开放广告位,整个生态仍需培育。
Web2社交平台的加密用户挖掘
Addressable等创新企业正在探索Web2与Web3的桥梁。通过机器学习分析链上链下数据关联,营销人员可以在Twitter、TikTok等社交平台精准触达加密用户。虽然这种跨链营销模式尚处试点阶段,但其庞大的用户基数预示着广阔前景。
任务平台的获客悖论
以Layer3、Galxe为代表的任务平台已成为加密领域的特色获客渠道。通过设置交易、质押等链上任务并给予代币奖励,项目方期望吸引高质量用户。然而现实中,这种模式往往沦为羊毛党的乐园。如何提升用户质量,成为任务平台亟待解决的难题。
生态合作的战略价值
MakerDAO通过交易所合作和dApp集成实现快速扩张的案例,印证了生态合作的价值。同样,游戏公会通过资产租赁和联合营销,为链游项目带来可观用户。但去中心化治理的特性,使得合作决策过程变得复杂而漫长。
故事继续如下
为您推荐:
无论是产品集成还是联合营销,当合作机会来临时,都需要项目方把握时机全力推进。CoinDesk对赞助内容保持独立编辑立场,赞助商不参与任何观点表达。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