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ingecko上列出了124个Layer 1区块链项目,这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领域的观察者,我发现自己活跃使用的大约10个L1区块链(以及部分L2解决方案),但我的主要资产配置仍然集中在比特币、以太坊和Solana这三大主流公链上。
回顾熊市时期,我曾一度认为以太坊已经在L1竞争中胜出。当时有两个主要判断依据:一是众多L2项目的发展承诺解决以太坊的可扩展性问题;二是其他替代性L1链的活跃度几乎降至冰点,比特币生态也尚未出现Ordinals/Runes等创新活动。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出现了偏差——Solana不仅表现优于大多数L1项目,甚至以太坊的价格涨幅也落后于比特币。
Arthur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当前这个加密周期与2021年有着本质区别。自去年10月23日低点以来,真正跑赢比特币的加密资产寥寥无几。这与2021年市场普涨的行情形成鲜明对比,如今的市场更注重精选优质代币和积极的投资管理策略。这种向基本面投资的转变虽然减少了”一夜暴富”的机会,但从长远看有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深入研究并寻找增长催化剂变得尤为重要。我的方法论是:首先识别未来可能超越市场的行业叙事,然后通过基本面分析筛选潜在的投资标的。虽然当前memecoin热潮席卷市场,但我仍然坚持关注项目实质价值。Memecoin固然能带来短期投机机会,但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策略,这种投资更像是纯粹的赌博行为。
从个人投资偏好来看,L1代币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它们通常可以作为生产性资产:既可以通过原生质押获取收益,也能在DeFi生态中发挥多种用途,更有机会获得生态内dApp的空投奖励。相比之下,大多数L2代币的效用相对有限——既不能用于支付gas费用,持有它们通常也不会获得生态系统空投(目前只有STRK、MNT和METIS等少数项目具有较好的代币效用)。
关键在于识别那些具备技术创新、吸引人的叙事背景,并且有越来越多dApp通过空投推动代币价格上涨的L1生态系统。面对124个L1项目的选择困境,我将分享我的分析框架,并重点介绍几个我认为具有增长潜力的L1项目。
本周空投机会聚焦
Karak项目值得关注,特别是对于那些对Eigenlayer的$EIGEN推出感到失望的投资者。通过存入LRTs、ETH或Pendle资产参与这个主要竞争对手的项目,可以赚取积分奖励。虽然该项目以10亿美元估值完成了A轮融资,但与其等待机构抛售,不如主动参与其中。
在Solana生态中,Sanctum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无代币协议。我个人偏好的策略是INF LST,因为它不仅提供9%的年化收益,还与Kamino和Marginfi集成以提高资本效率。一个有趣的观察是:持有的LSTs数量可能与空投分配额度正相关。
另一个Solana生态的重要项目是Backpack,这是该链上第二大无代币协议,提供交易所和非托管钱包服务。虽然交易所需要进行KYC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参与门槛,但也可能提高获得更大空投份额的机会。该项目最近完成了由Placeholder VC和Wormhole领投的1700万美元融资。
社区影响力评估
在加密领域,社区力量往往决定着一个项目的成败。为了量化评估社区活跃度,我使用Kaito平台,它能对社交媒体内容进行分析并给出”mindshare”评分。
数据显示,在X平台上的讨论中,BTC、ETH和SOL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完美诠释了帕累托法则。而其余约121个L1项目的讨论量仅占总量的17.8%!其中虽然包含BNB、ATOM、AVAX和APTOS等知名项目,但我的兴趣更倾向于挖掘那些真正被低估、属于”其他”类别的小众项目。
通过向粉丝征集意见,我整理出了一份被低估的L1项目清单。下图展示了按mindshare排名21-50位的L1项目,其中包括Algorand、Monero、Cronos链、Sui等熟悉的名字。
30天平均数据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Sui(总锁仓量5.89亿美元)和Cronos(总锁仓量4.85亿美元)的TVL都高于Aptos(3.27亿美元),但Aptos的mindshare评分却明显更高。这或许意味着Sui相对于Aptos存在低估可能,特别是考虑到两者都是基于Move语言的L1项目。
简单计算显示,SUI可能需要上涨40%才能达到APT的市值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SUI的完全稀释估值(FDV)实际上比APT高出17%,因此情况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除了市值和TVL指标外,开发者活动、用户增长和交易量等数据同样重要。Artemis平台在这些方面提供了优质的数据支持。
通过每日活跃地址数据可以看出,Aptos和Fantom表现突出,而Acala、Flow和Fuse则相对冷清。要获取所有小型L1项目的完整数据确实存在难度。
我越来越意识到,发现被低估项目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直觉判断,这种直觉来源于积极参与L1生态、评估钱包功能、分析dApp质量与独特性、观察团队沟通能力以及研究代币经济学等多方面因素。基于这些考量,我将分享几个我认为具有爆发潜力的L1生态系统。
1. Ton生态系统
首先需要明确:Ton目前市值排名第9,因此10倍涨幅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Ton的DeFi TVL在一个月内增长了55%。奇怪的是,Ton生态在加密推特(CT)圈却鲜少被讨论。
通过几个简单操作就能理解我的观点:在Telegram设置中创建Ton钱包(注意选择非托管的”TON Space”),存入少量TON代币后,可以体验Ton生态的各类应用:
– 游戏方面:尝试play-to-airdrop的Catizen养猫游戏、The Pixel绘画游戏或类似电子宠物的Gattomon游戏,所有游戏都可以在PlayDeck应用商店找到。
– DeFi方面:在总锁仓量1亿美元的Ston DEX上进行交易和流动性挖矿(目前TON/USDT池提供90%APY,由Ton基金会提供的500万美元USDT激励支持);在Storm Trade进行杠杆交易;在Evaa Finance参与借贷。
– 其他创新dApp:提供境外移动数据的eSim服务;通过Open League查找高收益流动性池;甚至还有Ton Dating这样的”区块链版Tinder”。
虽然Telegram机器人并非新概念,但通过这些机器人发行和货币化代币现在已经成为Ton Space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密推特忽视Ton生态也不难理解,因为其小型游戏可能不符合CT大佬们的兴趣。但我相信Ton具有吸引散户投资者的潜力,只要有一个Ton应用能够像当年Axie Infinity引爆Play-to-earn风潮那样实现病毒式传播。
一个关键观察点是即将推出的Notcoin代币。如果这次空投活动能够成功,可能会为Ton生态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2. Arweave存储网络
Arweave的AR代币在2019年推出后,曾从1美元飙升至80美元,但在2023年9月跌至3.5美元低点。令人惊讶的是,它随后实现了7倍涨幅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目前18亿美元的市值(100%流通)虽然不算便宜,但仍存在看涨理由。
Arweave的价值主张简洁有力:提供永久、安全的文件和应用程序存储服务。许多以太坊NFT实际上就是将JPEG文件存储在Arweave上。该协议通过一次性付费模式,将有存储需求的用户与拥有闲置硬盘空间的提供者进行匹配。
除了存储功能,Arweave还支持permaweb——一个所有内容(从图片到完整Web应用)都被永久存储、快速检索且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版本,确保内容始终可访问且功能完整。
在日益严格的加密监管环境下,面向用户的去中心化界面变得尤为重要。虽然Filecoin是Arweave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其市值仅为Arweave的一半,而完全稀释估值却是后者的5倍!
更令人期待的是Arweave最新发布的Arweave AO测试网。创始人Williams将其描述为”超并行计算机”,能够同时支持大规模和可验证计算,这对于AI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该系统通过将区块链三大组件分离为独立单元来实现”无限扩展性”,这些组件可以相互通信并并行处理大量交易。
团队还使用Lua语言开发了专属操作系统AOS,支持EVM和SolanaVM等其他区块链构建在AOS之上。感兴趣的开发者可以下载测试网钱包,领取测试网AR代币体验相关功能。建议关注Arweave创始人在X平台的更新,了解主网上线进展。
3. MultiversX分片方案
Solana与以太坊的竞争本质上是模块化与单片扩展路线之争。在以太坊放弃L1分片方案后,支持单片扩展的阵营批评其背离了初心。分片技术通过将网络分割为多个并行处理的”分片”来提升交易处理速度,如果这种叙事获得市场认可,MultiversX可能会受益(其他采用分片的链包括Near和Ton)。
MultiversX(原名Elrond)使用EGLD进行质押和交易,通过”自适应状态分片和安全权益证明(SPoS)”实现高达10万TPS的处理速度。虽然其1.29亿美元TVL与Stacks、Fantom等相当,但10亿美元的市值仅为FTM的一半、STX的三分之一、Near的七分之一和Ton的十八分之一!
目前MultiversX生态主要由xExchange(4100万美元TVL)和Hatom(8500万美元)两大协议主导,分别提供DEX和LST服务。NFT生态正在成长,交易主要集中在xoxno平台。
一个突出特点是xPortal移动钱包,它提供了时尚且游戏化的用户体验,支持加密货币交易、新闻浏览和加密借记卡等功能。在PC端使用MultiversX的dApp时,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确认交易,这比浏览器扩展方案更为安全。
对于时间有限的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快速体验MultiversX:下载xPortal钱包、在xExchange交易代币、在Xoxno探索NFT、在Hatom参与借贷和流动质押。整体用户体验令人印象深刻——相较之下,Injective生态相形见绌,但其INJ代币市值却是EGLD的2.3倍!
4. Gnosis链的进化
作为最早的区块链协议之一,Gnosis远非过时的项目。成立于2015年的Gnosis最初是ConsenSys的一部分,2016年就在以太坊上推出了首个实时应用。
虽然Gnosis是以太坊侧链,但它更像一个独立的L1:
– 使用质押的GNO保障安全,交易费用以xDAI支付,用于回购销毁GNO代币
– 7.78亿美元的FDV(流通量86%)对应2.86亿美元TVL,FDV/TVL比率3.1是主要链中最低的(Arbitrum以3.8位居第二)
Gnosis链上托管了Aave、Maker’s Spark等主流DeFi协议,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锁仓量1.04亿美元的RealT——一个通过代币化投资美国房地产的协议。此外,Gnosis推出的非托管借记卡Gnosis Pay也颇具创新性。
目前Gnosis已经进入3.0阶段:1.0时期作为预测市场平台;2.0时期扩展为基础设施建设者(开发了Gnosis Safe、CoW swap等工具);3.0则转向构建面向普通用户的金融应用,使去中心化工具更易于使用。
在市场厌倦高估值基础设施协议、沉迷memecoin和空投挖矿的当下,Gnosis 3.0强调实际应用可谓一股清流。团队表示将专注于为GNO持有者创造”经济利益”,通过GNO/项目代币池的协议自有AMMs实现,使GNO成为Gnosis生态系统的指数代币。此外,Gnosis 3.0将设立风险投资部门孵化早期项目,我个人最期待的是集成所有Gnosis产品的移动端银行替代方案Gnosis Wallet。
5. Radix的创新尝试
Radix是另一个拥有狂热社区的L1项目,其”彻底不同的DeFi”口号确实引人注目。虽然有时社区推广显得过于激进(甚至疑似使用机器人刷量),但将DeFi置于首位的定位值得肯定。
Radix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Radix Engine和资产导向方法,将代币视为”一级公民”进行管理,简化了智能合约开发。其Cerberus共识机制支持动态分片和跨分片原子交易(这是本文第三个采用分片的L1项目)。原生代币XRD用于质押和支付费用,目前市值5亿美元,FDV 6.22亿美元。
不足之处在于DeFi生态规模仍然较小——DeFillama上仅收录6个协议,总TVL 3600万美元。主要dApp包括DEX平台CaviarNine和NFT市场Trove。用户体验方面,Radix钱包设计简洁,配合Radix Wallet Connector浏览器扩展,可以实现手机一键确认交易,操作流程相当流畅。
总体而言,Radix押注”彻底不同的DeFi”的愿景令人期待,但需要更多创新dApp、更高收益产品和更有效的营销策略来证明其价值。
免责声明
- 本文转载自[ignasdefi],著作权归属原作者[defiignas],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Gate Learn团队翻译,在未提及Gate.io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