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区块链行业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新项目Redstone。这个由Lattice团队开发的专注于链游领域的Layer2解决方案,于11月15日正式亮相并已开放测试网。值得注意的是,Lattice团队将Redstone描述为”受Plasma启发的Alt-DA链”,这一说法在业内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趣的是,在Redstone发布前一天,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表了一篇题为”Exit games for EVM validiums: the return of Plasma”的文章。文中他重新审视了已淡出以太坊生态的Plasma技术,并提出可以通过引入有效性证明来改进Plasma方案。这一时间上的巧合让不少业内人士猜测Vitalik是在为Redstone背书,甚至有人认为他可能参与了该项目的投资。结合近期关于”以太坊Layer2定义”的争议,社区普遍预期这可能预示着”Plasma的复兴”,并对Celestia等外部DA方案产生冲击。然而经过深入分析发现,Redstone实际上并不符合Plasma的基本框架,其自称”受Plasma启发”更像是蹭热点的营销说辞,而非Vitalik真的有意为其站台。更值得注意的是,Redstone的DA挑战方案与Metis在2022年4月提出的方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主要区别仅在于更新Stateroot和发布DA数据的顺序。这表明市场可能对Redstone存在过度解读。
Plasma:数据扣留攻击下的紧急逃生机制
Plasma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7年以太坊ICO热潮时期。当时以太坊网络因交易量激增而严重拥堵,Plasma作为一种二层扩容方案应运而生。其核心思路是仅将Layer2的区块头/Merkle Root发布到Layer1,而将完整的DA数据保留在链下。这种设计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数据可用性问题。当排序器发布无效交易时,用户需要依赖欺诈证明来维护权益,但如果排序器扣留DA数据,用户将无法验证交易有效性,只能通过”Exit Game”机制紧急撤离资产到Layer1。
Plasma的Exit Game机制与ZK Rollup的逃生舱模式存在本质区别。在ZK Rollup中,用户必须提交最新有效Stateroot的Merkle Proof,而Plasma允许用户提交历史任意时间点的证明。这是因为ZK Rollup的有效性证明可以即时验证,而Plasma需要依赖挑战机制。这种设计虽然提供了灵活性,但也带来了双花攻击的风险。为此Plasma引入了”提款优先级”机制,较早提交的提款请求会优先处理,确保用户能在排序器作恶时安全撤离资产。
然而Plasma最大的缺陷在于其对智能合约的不友好性。当DeFi合约控制的资产需要紧急撤离时,由谁来执行提款操作成为难题。如果允许合约所有者操作,会带来中心化风险;如果依赖社区共识重建镜像合约,又会引入复杂的治理问题。Vitalik在最新文章中也明确指出这是Plasma不适合智能合约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大多数Plasma变种都采用UTXO模型而非账户模型,且不支持智能合约,这使其应用场景极为有限。
随着ZK Rollup的兴起,Plasma逐渐退出历史舞台。ZK Rollup通过有效性证明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可用性问题,使排序器的作恶空间大幅缩减。同时,ZK Rollup的去中心化程度更高,节点同步更便捷,这些优势使其成为Layer2扩容的主流方案。如今以太坊生态中坚持Plasma路线的项目已寥寥无几。
Redstone的本质:Optimium的创新变体
深入分析Redstone的技术方案可以发现,它并非真正的Plasma实现,而是Optimium的一种创新变体。Redstone通过独特的DA挑战机制解决了数据扣留问题:排序器先在链下发布DA数据并提交datahash到链上,经过挑战期确认后才发布对应的stateroot。这种”先DA后root”的设计确保了数据可用性,与传统的Optimium方案形成鲜明对比。
与Metis等项目的方案相比,Redstone的安全模型更为完善。在Metis的方案中,排序器同时提交stateroot和datahash,当出现挑战时才上链DA数据;而Redstone要求先确认DA数据可用性再发布root,从根本上杜绝了数据扣留的可能性。这种创新使Redstone在保持Optimium效率优势的同时,获得了接近Rollup的安全保证,代表了Layer2技术演进的新方向。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