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
在模块化架构的发展浪潮中,数据可用性层正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这个可插拔组件不仅能显著降低区块链运营成本,还为网络扩展提供了全新可能。其核心价值在于确保所有网络参与者都能随时访问链上数据。传统模式下,每个节点都必须下载完整交易数据来验证可用性,这种低效机制带来了高昂成本。这正是当前多数区块链面临的扩展瓶颈——验证所需数据量随区块增长而线性增加。最终用户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在Rollup交易中,数据可用性成本竟占到总费用的90%,目前将交易数据发送至以太坊的成本高达1300-1600美元。
数据可用性采样(DAS)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多轮随机区块数据采样,轻节点无需下载完整区块即可确认数据可用性。当采样达到特定置信阈值后,交易流程就能安全继续。这种创新不仅实现了区块大小的灵活扩展,还保持了简便的验证机制,更带来了惊人的成本优化——新兴数据层能将成本降低99%。
来自 0xngmi 的数据可用性形象类比
除了提升吞吐量,数据可用性层还大幅改善了互操作性。低成本的数据可用性必将推动定制化Rollup链的爆发式增长,借助Caldera、AltLayer等Rollup即服务提供商,部署专属链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但L2/L3生态的繁荣也带来了碎片化挑战。通过统一的数据可用性层作为基础架构,不仅能简化资金流动,还能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Caldera等Rollup服务商允许项目自由选择数据可用性层
当前数据可用性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Avail、EigenDA和Celestia,它们在技术架构上各具特色。Avail和EigenDA采用KZG承诺方案,而Celestia则使用欺诈证明机制确保区块编码正确。KZG证明虽然严谨,但会带来更大的计算开销;Celestia的方案则需要等待争议期确认。这两种技术都在快速发展,目前尚难断言孰优孰劣。
Avail的架构特别适合零知识证明系统,其点对点轻客户端网络即使在全节点宕机时仍能维持运行。相比之下,Celestia的轻客户端依赖全节点支持。两者都采用了纠删码技术,通过数据分片和冗余确保验证可靠性。
EigenDA创新性地利用了以太坊现有基础设施,其最终性时间与以太坊保持一致。但若Rollup完全基于EigenLayer构建,则能实现更快的最终确认。
共识机制方面,Avail采用源自Polkadot的BABE+GRANDPA组合及NPoS提名机制;Celestia则使用Tendermint共识,虽然能快速达成最终性,但因采用乐观架构,实际数据可用性确认仍需等待。EigenDA则独创性地通过托管证明和去中心化网络确保数据安全,未来可能支持数百万节点共同存储数据片段。
Avail对主流数据可用性方案进行了系统对比,揭示了各自的设计取舍。David Hoffman指出,Celestia本质上是完整区块链,而EigenDA则是依赖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组合。
品牌定位上,EigenDA深度绑定以太坊生态,其团队将产品定位为”唯一以ETH为中心的数据可用层”。Avail则追求跨链互操作性,致力于成为Web3的协调中心,近期推出了节点冲突测试网。Celestia已建立起包含Rollup服务商、跨链基础设施在内的多元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数据可用性市场可能形成多强并立的格局。随着Celestia主网上线、Avail和EigenDA即将启动,这项曾仅存于构想中的技术正快速成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核心组件。不同项目可根据安全性、互操作性等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这场模块化革命正在重塑我们构建和使用区块链的方式,其影响力将持续扩大。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