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去一年见证了生成式AI的爆发式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正在重塑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从简单的自动化工具到复杂的决策系统,AI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OpenAI接连推出GPTs、Sora等创新产品,英伟达2024财年第四季度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09%,其中40%用于大模型推理场景,这些数据都印证了底层算力需求的迅猛增长。
在资本市场,AI与Web3正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随着Web3市场进入新一轮牛市,AI+Web3这一交叉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期涌现的一批相关项目,反映出市场对这一技术融合的期待。
抛开市场炒作因素,我们需要冷静思考:AI+Web3究竟发展到什么阶段?是否存在真实的应用场景?这一技术融合能否创造长期价值?未来将形成怎样的产业生态?针对这些问题,Future3 Campus将推出系列深度分析,本文作为开篇,将系统梳理AI+Web3的整体产业图景和底层逻辑。
AI工作生产流程
AI与Web3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Web3技术对AI发展的赋能,以及AI技术在Web3应用中的融合。目前大多数项目聚焦于前者。要理解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先了解AI从模型训练到应用落地的完整流程。
虽然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带来了一些变化,但AI生产流程仍可简化为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数据获取阶段,高质量的数据集是模型训练的基石,需要通过探索性分析(EDA)构建可复用的数据集。接下来是数据预处理环节,在传统机器学习中体现为特征工程,在大模型中则表现为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都需要对数据进行精细化的标注和结构化处理。
模型训练阶段通过不断迭代优化算法参数,在大模型中主要采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进行调优。随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模型审查,利用MLOps/LLMOps平台确保模型质量、透明度和合规性。在推理阶段,训练完成的模型开始对新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最后是部署监控环节,确保模型在真实环境中持续稳定运行。
这一完整流程为Web3技术提供了多个切入点。当前AI发展面临透明度、伦理合规等挑战,Web3结合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可信度。同时,AI对开放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与Web3的分布式网络特性高度契合,有望构建更开源、高效的AI生态系统。
AI+Web3产业图景和叙事逻辑
基于AI生产流程和技术融合方向,结合现有项目实践,我们可以将AI+Web3产业划分为基础设施层、中间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
基础设施层主要提供计算和存储支持,覆盖AI全生命周期的算力需求。随着AI应用爆发式增长,高性能、低成本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关键赛道。Web3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构建去中心化网络,能显著降低计算成本。目前这一领域已有Render Network、Akash等计算网络项目,以及Filecoin、Arweave等存储协议都在积极布局AI服务。
中间层聚焦于AI生产流程中的特定环节优化。在数据获取阶段,Worldcoin、Ocean Protocol等项目构建去中心化数据网络;数据预处理环节有Public AI等分布式标注平台;模型验证方面,bittensor、Privasea等项目探索ZKML等密码学解决方案。这些中间件虽然当前市场规模有限,但为开发者提供了重要工具支持。
应用层主要探索AI技术在Web3场景中的落地。目前可分为三类:AIGC类如NFPrompt、SleeplessAI等生成式应用;AI分析类如Kaito、Dune等数据分析平台;以及My Shell、Fetch.ai等AI Agent聚合平台。虽然尚未出现头部项目,但应用层具有巨大的创新空间,未来竞争将更多体现在产品体验和技术积累上。
总体来看,AI+Web3正在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层奠定发展根基,中间层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层创造最终价值。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拓展了双方的边界,更可能催生全新的数字经济形态。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