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的交易为什么没被处理?
在Solana区块链上,交易从发起到最终确认的过程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当用户提交一笔交易后,即便已经成功送达当前的区块生产者,它仍需要在有限的区块空间中与其他交易展开激烈竞争。如果单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处理交易,不仅会助长垃圾交易的泛滥,还可能让普通用户的正常交易陷入漫长的等待。这正是Solana需要引入新型费用机制的关键原因。
优先费用的现实困境
表面上看,通过设置优先费用似乎能解决交易拥堵问题,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你想去一家只有100个座位的电影院,但这家影院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售票方式——不公开票价,而是让每位观众自行报价。如果你出价50美元,当需求旺盛时有超过100人出价比你高,你就买不到票;即便影院空空荡荡,你也必须支付50美元。更麻烦的是,你必须在出门前就决定报价。这种购票体验对普通观众来说简直糟透了,只有那些能准确预测票价的人才能得心应手。
Solana上的优先费用机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在网络拥堵时,基于历史数据估算的费用往往偏高,导致用户支付不必要的超额费用。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便支付了高额优先费,由于多线程区块生产的特性,交易仍可能无法及时处理。虽然优先费用在理论上能优化区块空间分配,但实际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不过值得期待的是,我们正在开发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在深入探讨这些方案前,让我们先了解下区块空间的特性。
区块空间的供需矛盾
Solana网络由去中心化的验证者节点组成,每个节点的计算资源都是有限的。为此,Solana为每个区块设置了计算单元(CU)上限。当区块空间需求激增时,如何公平分配这一稀缺资源就成为关键问题。
理想情况下,通过价格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用户根据交易价值自主决定愿意支付的费用。但问题在于,当用户无法预知准确价格时,这套机制就失灵了。正如前文所述,仅靠优先费用会让用户陷入两难:支付太少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支付太多又造成资源浪费。其他公链如以太坊(EIP-1559)、雪崩等采用的基础费用机制或许值得借鉴,它们提供了更可预测的费用基准。
Solana现行费用机制解析
当前Solana采用双重费用结构:基础费+优先费。基础费相当于”入场券”,固定为每签名5000 lamports;优先费则是给验证者的”小费”,用于提升交易优先级。这种设计存在明显缺陷——无论是简单转账还是复杂链游,基础费完全相同,完全没能反映交易的实际资源消耗。
这就好比电影院对包场观众和单个观众收取同样的基础票价。显然,这种一刀切的收费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基础费用改革的必要性
新设计的基础费用将根据实际资源消耗(以计算单元CU为主)动态调整,目标是让用户获得更可预测的交易成本。虽然确定最优费率充满挑战(相关学术研究仍在进行),但每个经历过网络拥堵的用户都明白:合理的费用机制对网络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现实中,用户对优先费设置常常举棋不定——给少了怕交易失败,给多了又觉得浪费。相比之下,基础费用能提供明确的价格信号。我们期望基础费用能真实反映执行成本,同时通过动态调整来应对网络拥堵,实现更稳定的交易体验。
优先费与MEV的深层关系
优先费本质上是为了抢占有限机会而支付的溢价。比如当多个交易同时竞争同一清算机会时,只有最先确认的交易能成功。这种情况下,优先费更多是为了排序优先权而非基础执行权。虽然本文聚焦基础费用,但MEV(最大可提取价值)相关议题同样值得关注。
理想区块的构建之道
想象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网络设计师,能够精确挑选最大化用户净收益的交易组合来构建区块。虽然这纯属理想状态,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设计目标,通过巧妙的定价机制尽可能接近这个理想。关键在于找到一组资源价格,使得用户和验证者的利益自然达成平衡,最终引导出近似”理想”的区块结构。
迈向动态定价机制
要实现理想区块,首先需要放弃固定费率思维。固定费率在需求低迷时会导致区块闲置,在需求激增时又无法有效调节。我们需要的是能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的基础费用机制。
灵活的基础费用调整
核心思路是根据历史使用数据动态调节费率。比如设定目标使用量,当实际使用偏离目标时就相应调整费用。Solana快速的出块速度允许采用更激进的调节算法——在拥堵时快速提费,在空闲时迅速降费。类似机制在TCP拥塞控制等领域已有成功应用。
多维费用与本地化市场
除了计算资源,状态访问也是关键因素。当多笔交易访问相同状态时,它们无法并行执行,这会降低吞吐量。为此,我们考虑引入基于账户的本地化费用市场。例如在热门NFT发售时,相关交易的基础费用会自动上调,而不影响其他类型的交易。
这种多维费用还能识别合约间的关联性。如果两个cNFT交易所交易相同藏品系列,那么一个交易所的交易激增也会提高另一个交易所的相关费用。这种设计既保持了本地化定价的精准性,又防止了通过创建多个合约来规避费用的行为。
替代机制探索
上述方案并非唯一选择。大多数基础费用机制都遵循相似逻辑:监测近期资源使用情况,计算与目标的偏差,然后按既定规则调整价格。不同之处在于监测的资源和调整规则的具体设计。
多维费用的实际效果
虽然理论研究仍在进行,但初步实验已显示出积极信号。在多资源环境下,统一定价会导致资源使用失衡和吞吐量下降,而多维定价则能更精准地调节各类资源的使用。
稳态性能对比
模拟显示,在多资源场景下,统一定价会导致资源使用严重偏离目标值(左图),进而降低整体吞吐量(右图)。
应对突发流量
当某类资源需求突然激增(如NFT铸造)时,多维定价能快速调整相关资源价格,保持网络吞吐量稳定(左图)。相比之下,统一定价会导致吞吐量剧烈波动(右图)。
从资源使用角度看,多维定价能更好地适应短期的高强度需求(左图),而统一定价则显得力不从心(右图)。
展望未来
区块链资源永远稀缺。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提出的动态多维费用机制,既能提升高负载时的网络吞吐量,又能为用户提供更可预测的交易成本。这种将不相关交易分离定价的思路,有望大幅改善用户体验。更多技术细节,请关注Tarun在Breakpoint的演讲和我们的研究论文。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