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来,去中心化AI概念的普及与各类AI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AI+Web3逐渐成为加密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行业数据显示,目前Web3与AI结合的项目已超过140个,覆盖计算、验证、元宇宙、游戏等多个方向。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曾专门撰文探讨区块链与AI的结合场景,指出这一交叉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其中部分用例展现出显著的价值和稳健性。在近期香港举办的”Web3嘉年华”活动中,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周边活动,AI与Web3的融合话题都成为讨论焦点。
本文将深入分析三个具有代表性的Web3与AI结合项目,探讨它们在加密AI领域的独特定位与发展前景。
Bittensor:市场领先但实用性存疑
与传统AI领域依赖算力和数据不同,加密算法更注重技术密集型工作。然而当前AI领域面临一个关键挑战:技术壁垒导致算法和模型之间难以有效协作,形成零和博弈。Bittensor提出通过区块链网络和激励机制促进算法间合作,构建共享知识的算法市场。其运作机制类似于比特币挖矿网络,但将计算过程替换为AI模型的训练和验证。
Bittensor名称由”Bit”和”Tensor”组成。”Bit”在计算机科学中代表信息的基本单位,”Tensor”则源自拉丁语,在机器学习中表示处理多维数据的结构。项目架构分为两层:底层基于Polkadot Substrate的区块链负责共识和激励,AI层处理推理训练并确保节点兼容性。网络参与者包括提交训练模型的矿工和验证模型输出的验证者,通过Yuma共识机制分配奖励,该机制结合了PoW和PoS的特点。
2023年10月,Bittensor通过Revolution升级引入”子网”概念。目前网络包含一条特殊根子网和32条普通子网,覆盖机器翻译、图像识别等多个任务领域。子网注册采用动态定价机制,近期费用已高达700万美元,引发社区对项目实用性的质疑。部分批评者认为当前子网功能较为基础,团队规模普遍偏小,整个系统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
Ritual:明星团队加持的AI执行层
针对现有AI堆栈在计算完整性、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Ritual致力于构建去中心化的AI执行层。项目由Polychain前合伙人创立,团队成员来自微软、Facebook等科技巨头,顾问阵容包括多位行业知名人士。截至目前,Ritual已完成两轮融资,总额超过2500万美元。
Ritual已推出轻量级库Infernet,允许智能合约开发者通过链下节点执行计算任务。虽然采用类似预言机的工作模式,但Ritual通过在虚拟机中嵌入计算操作,使每个节点都能执行优化后的人工智能运算。项目还开发了应用案例Frenrug,这是一个运行在Friend.tech上的聊天机器人,展示了Infernet的实际应用场景。
目前Ritual正在开发主权链Ritual Chain,旨在为核心执行层构建更高效的功能。尽管有观点认为其加密经济学模型可能存在节点合谋风险,但团队表示系统提供了灵活的安全级别选择。
Virtual:趣味性与参与感并重
与前两个项目不同,Virtual Protocol专注于创建虚拟世界中的AI角色,强调用户参与和个性化体验。其生态系统由贡献者和验证者组成,通过DPoS机制实现治理。所有贡献都会被转化为NFT存储在链上,确保透明可追溯。
Virtual已推出虚拟伴侣游戏AI Waifu,玩家可以与具有学习能力的3D角色互动。项目还计划开发具有跨游戏记忆的AI RPG角色,这些角色能够保留在不同游戏中的经历。此外,Virtual计划推出可在多平台直播的虚拟偶像,进一步扩展应用场景。
行业展望
Bittensor、Ritual和Virtual Protocol代表了加密AI领域的不同发展方向。Bittensor在市值上保持领先,但面临实用性质疑;Ritual凭借强大团队背景快速崛起;Virtual则更注重用户体验和趣味性。除这三个项目外,io.net、Autonolas等创新项目也在推动加密AI生态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拓展,这一领域有望持续迸发创新活力。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