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分层架构解析:执行层、结算层与聚合层的作用与关系

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Gateio)

注册芝麻开门享最高$2,800好礼。

币安

币安(Binance)

币安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注册领100U。

模块化区块链堆栈中,执行和结算层近期获得更多关注,而共享排序器市场竞争激烈,包括Espresso、Astria等项目。数据可用性(DA)市场则由Celestia、Avail等主导。执行层创新如Layer N和Movement Labs提供灵活虚拟机选择,MegaETH通过并行化提升性能。聚合层如Polygon的AggLayer和Avail Nexus增强互操作性,Nebra专注于证明聚合。这些技术进步旨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用户体验,推动行业创新。

模块化堆栈的各个组件发展并不均衡,创新热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可用性(DA)和排序层早已涌现出大量创新项目,而执行和结算层作为模块化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近期才逐渐获得应有的关注。

共享排序器市场正呈现白热化竞争态势,Espresso、Astria、Radius、Rome和Madara等新兴项目纷纷布局,同时Caldera和Conduit等RaaS提供商也凭借其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在提供共享排序器服务时能够给出更具吸引力的费用方案。相比之下,DA市场格局更为集中,Celestia、Avail和EigenDA等头部项目占据主导地位,新晋者很难撼动现有格局。虽然采用DA层能显著降低成本,但外包排序功能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朗,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放弃潜在的费用收入。尽管有人认为DA终将成为标准化服务,但区块链领域特有的流动性优势和技术壁垒使得某些基础设施难以简单商品化。

执行和结算层及其衍生的聚合层,虽然起步较晚,但正在迎来与整体模块化架构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区块链分层架构解析:执行层、结算层与聚合层的作用与关系

执行层与结算层的共生关系

执行层与结算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结算层不仅决定着执行层操作的最终状态,还能通过处理欺诈争议、验证证明以及连接不同执行层来增强系统整体的健壮性和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团队选择在协议层面直接开发特定的执行环境,比如Repyh Labs正在构建的Delta L1区块链。这种一体化设计虽然与模块化理念相悖,却提供了技术兼容性和开发便利性,但代价是可能面临流动性孤岛和成本上升的挑战。

另一些团队则专注于开发面向特定功能的专用L1,Hyperliquid就是典型案例。该团队为其永续合约交易平台量身定制了L1架构,虽然需要从Arbitrum桥接数据,但其完全自主的技术栈使其能够针对核心业务进行深度优化。

执行层的演进轨迹

过去,通用型替代L1区块链主要通过提升交易速度来区别于以太坊。这种发展模式导致项目方往往需要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如今,性能提升主要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且主要围绕以太坊生态展开,使开发者既能享受以太坊的网络效应,又能利用新型执行层的基础设施。

当前一个显著趋势是多种执行环境在共享网络中并存。Layer N平台就是典型代表,它允许开发者在同一网络中部署通用Rollup节点(如SolanaVM、MoveVM)或专用应用Rollup节点(如永续合约交易所)。该平台通过创新的状态快照机制和异步通信架构,解决了跨虚拟机交互的难题。每种虚拟机还可以自由选择数据库方案,从RocksDB、LevelDB到完全定制化的异步数据库。

区块链分层架构解析:执行层、结算层与聚合层的作用与关系
Layer N

Movement Labs则另辟蹊径,采用Move语言构建执行环境,同时兼容EVM生态。其M2 Rollup协议融合了BlockSTM并行处理技术,既继承了以太坊的流动性优势,又获得了类似Aptos的性能表现。MegaETH则在执行层优化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原生代码编译、内存数据库等技术创新,大幅提升了交易处理效率。

证明聚合是近期备受关注的另一项创新。这项技术能够将多个零知识证明合并为单一证明,显著提升验证效率。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聚合层的发展现状和市场价值。

聚合层的商业价值分析

传统市场中,聚合服务通常只占据产业链的较小份额。加密领域也呈现类似特征:以DEX聚合器1inch和0x为例,其总市值仅为Uniswap的13%;跨链桥聚合器Socket的交易量也与头部独立桥接协议Across相当。

传统金融市场同样遵循这一规律。虽然Robinhood等聚合平台处理着巨额交易量,但其市值远不及ICE等底层交易所。这表明市场对纯粹的聚合服务估值相对保守。

然而,当聚合功能深度集成到区块链基础设施中时,情况可能发生变化。Polygon的AggLayer就是典型案例,它通过证明聚合技术将多条链连接成统一网络。类似地,Avail的Nexus互操作层也采用证明聚合机制,为接入其DA层的各类链提供跨链互操作性。

区块链分层架构解析:执行层、结算层与聚合层的作用与关系
AggLayer

Nebra专注于跨证明系统的聚合创新,其UniPlonK技术可以整合不同证明系统的验证工作。Astria则探索将共享排序器与证明聚合相结合的新架构,使Rollup只需专注于执行环节。Sovereign Labs也在开发基于证明聚合的跨链桥方案,进一步完善模块化堆栈的互操作性。

区块链分层架构解析:执行层、结算层与聚合层的作用与关系
Sovereign Labs

随着基础设施成本持续下降,应用链与模块化组件的集成正变得日益可行。执行层、结算层和聚合层的协同创新,正在推动效率提升、成本优化和互操作性增强,最终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产品体验,为开发者创造更友好的生态环境。这种良性循环将持续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其未来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3673.html

CHAINTT的头像CHAINTT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 比特币能否成为高效的生产性资产?

    比特币正演变为数字基础货币,兼具价值储存与交易媒介功能。其固定供应量与非自主货币政策与传统法币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探讨比特币收益产品的必要性,指出信贷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但需警惕杠杆风险。通过共识、资产、收益三个维度评估产品与比特币理念的契合度,提出理想方案应实现”全程原生”(原生共识+原生资产+原生收益)。当前Brick Towers等项目正开发此类解决方案,旨在通过闪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构建信任最小化的比特币原生收益生态。

    2025年8月26日
    5700
  • 为什么比特币BTC是本轮牛市的最大Alpha收益机会

    2024年比特币(BTC)成为加密市场最大Alpha,其价格飙升源于供需双重驱动。供给侧:减半机制持续压缩新币产出,矿工持币量稳定,长期持有账户占比达1490万枚,实际流通量稀缺。需求侧:BTC现货ETF获批带来传统金融巨量合规资金流入,形成”买入-上涨-扩容”正循环;富人和机构增持推动马太效应;华尔街基金将BTC作为低相关性高赔率资产配置;生态项目流量反哺进一步强化价值。在通缩模型与流动性溢价叠加下,BTC成为本轮牛市核心标的。

    2025年8月15日
    2800
  • 命运馈赠的公链 早已暗中标好用途 区块链技术应用解析

    2025年公链竞争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各链呈现鲜明定位分化:Solana凭借高吞吐量和低成本成为Meme交易热土,72%交易与DEX相关;Base因Coinbase与Circle的战略合作,51%交易为USDC转账,充当稳定币”账房先生”;以太坊40%交易涉及跨链,高Gas费迫使其沦为资产”中转站”。报告显示,公链用途由资源禀赋和生态背景预先决定,技术特性与商业利益共同塑造了Solana的”赌场”、Base的”记账本”和以太坊的”提款机”标签。行业从技术比拼转向锚点争夺,但想象空间压缩背景下,增量突破仍是未解难题。

    2025年9月8日
    2900
  • 全面解析Project Dragon:区块链项目深度指南

    Project Dragon:亚洲巨型区块链的诞生 2024年1月16日,亚洲两大领先区块链 Klaytn 和 Finshcia 宣布合并计划,将推出统一主网,打造亚洲巨型区块链。合并亮点包括发行新代币、创建兼容以太坊和Cosmos的集成网络,以及建立亚洲最大Web3治理系统。双方将整合Kakao和Line的2.5亿用户资源,强化去中心化并扩大全球覆盖范围。尽管面临技术整合和退市风险,但这一合并有望提升亚洲在Web3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机构投资者关注。

    2025年7月24日
    4900
  • 币圈AI Agent代币成为新宠 区块链投资热点解析

    AI Agent赛道正成为加密领域新热点,其核心特征为”感知-思考-行动”闭环处理、垂直场景应用及物理世界数据整合。典型应用包括加密货币AI投资、虚拟伴侣、观点输出等七大类,底层框架如AI16Z、Virtual等通过发币机制实现快速商业化。当前市场呈现过热态势,但加密机制加速了产品验证过程,可能催生创新突破。与传统AI开发路径不同,Crypto+AI模式通过代币化实现”先上市再开发”的颠覆性创新,虽存在泡沫争议,却为技术市场化提供了新范式。

    6天前
    190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风险提示:防范以"数字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