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白话区块链三:揭开挖矿神秘的面纱——挖矿是什么?为什么要挖矿?谁是我们买不起显卡的罪魁祸首?》
提到区块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挖矿”这个词。虽然这个概念被广泛传播,但真正了解挖矿本质的人可能并不多。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在白话区块链一:比特币(区块链革命的先锋与主权货币的挑战者)简介中我们提到,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系统巧妙地将记账奖励与货币发行相结合,通过记账过程自动产生新货币,既解决了货币发行问题,又激励了记账人的参与热情。
挖矿的本质
现实中的挖矿是矿工在矿山开采稀有金属的过程,他们通过体力劳动将埋藏在地下的宝贵资源挖掘出来。在区块链世界里,”挖矿”这个概念被借用来描述节点通过计算资源竞争记账权并获得奖励的过程。这里的矿工不再是挥舞铁镐的劳动者,而是运行着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人员。
在支持挖矿的数字货币项目中,网络节点通过大量计算来求解特定问题。成功解决问题的节点有权打包交易区块并获得系统奖励,这个过程就像开采金矿产生新货币一样,因此被称为”挖矿”。矿工们投入硬件和电力资源来竞争记账权,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数字货币。
挖矿的必要性
挖矿在区块链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负责验证交易并将其打包成区块链接到链上,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实现新货币的发行。具体来说,挖矿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首先,挖矿提供了一种公平的记账人筛选机制。通过计算竞赛的方式选择实际记账人,确保所有交易都能得到全网一致的认可和记录。这种共识机制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特性的重要保障。
其次,挖矿过程完成了交易的验证工作。矿工需要检查每笔交易的有效性,包括验证交易格式、签名有效性、防止双花等问题。只有通过验证的交易才能被打包进区块。
更重要的是,挖矿是新币进入流通的主要方式。成功挖出新区块的矿工会获得系统奖励,这部分奖励既是对矿工的激励,也是控制货币发行的有效手段。通过这种机制,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稳定增长,避免通货膨胀。
此外,挖矿奖励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网络维护,促进系统的持续发展和安全。大量分散的算力使得任何单一实体都难以控制网络,增强了系统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性。遵循最长链原则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水平。
矿工的动力来源
矿工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参与挖矿,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丰厚的区块奖励。这些奖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区块奖励是系统自动发行的新货币。以比特币为例,目前每个区块奖励3.125个比特币,按当前价格计算价值超过20万美元。这部分奖励全部归成功打包区块的矿工所有。
交易手续费是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由于区块容量有限,用户可以通过支付手续费来激励矿工优先处理自己的交易。矿工通常会选择手续费较高的交易进行打包,一个区块内所有交易的手续费也归矿工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区块奖励会逐渐减少(比特币每四年减半一次),预计到2141年区块奖励将完全消失。届时交易手续费将成为矿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比特币发行机制
比特币系统大约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最初的区块奖励是50个比特币,经过四次减半后,目前每个区块奖励3.125个比特币。最近一次减半发生在2024年4月,下一次预计在2028年。按照这个机制,到2141年左右比特币将达到其2100万枚的总量上限。
交易手续费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供需,还与交易数据量大小有关。通常交易数据量越大,所需支付的手续费也越高。
如何参与挖矿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参与挖矿的过程出奇地简单。只需下载数字货币钱包客户端,点击挖矿按钮即可开始。大多数支持挖矿的区块链项目都会将挖矿算法集成到钱包中,用户无需深入了解技术细节。
挖矿算法是确定性的,矿工只需持续运行算法就能得到结果。但由于算力差异,不同矿工找到结果所需的时间可能大不相同。为了降低风险,许多矿工会选择加入矿池。矿池将众多矿工的算力集中起来,成功挖出区块后按贡献分配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上记录的打包矿工是矿池节点,其他矿工获得的是矿池分配的内部收益。
随着专业挖矿设备(如比特大陆生产的ASIC矿机)的出现,矿池的算力优势更加明显,这也导致记账权在一定程度上趋于集中。
比特币挖矿算法详解
不同区块链项目采用不同的挖矿算法,难度也各不相同。比特币使用的是工作量证明(PoW)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工作来获得记账权。
比特币的挖矿难题可以简单描述为:寻找一个随机数nonce,使得该随机数与区块数据拼接后经过SHA-256哈希运算,结果满足特定条件(通常要求哈希值前n位为0)。随着n值的增加,找到符合条件的nonce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由于SHA-256算法的特性,找到符合条件的nonce只能通过暴力枚举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比特币挖矿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验证结果却非常简单,只需进行一次哈希运算即可。这种”验证容易求解难”的特性被称为计算不对称性。
代码模拟挖矿过程
通过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可以直观理解挖矿算法的工作原理。假设区块头数据为”geekbang”,从nonce值10000开始搜索,直到找到满足条件的哈希值。
随着哈希值前导0数量的增加,计算次数呈指数级增长。例如要求前4位16进制数为0时,计算次数约5.8万次;要求前5位为0时,计算次数跃升至123万次;当前导0增加到7位时,计算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6亿次。这说明每增加一个前导0,计算难度大约增加16倍。
难度动态调整机制
比特币系统通过调整哈希值前导0的数量来维持约10分钟出一个区块的速度。系统会根据过去2016个区块的出块时间自动调整难度:如果这些区块生成时间小于两周,就增加难度;反之则降低难度。这种机制确保了无论全网算力如何变化,区块生成速度都能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精妙的难度调整机制是中本聪原始设计的一部分,它保证了比特币发行的可预测性,避免了货币供应量的剧烈波动。
比特币挖矿全流程
比特币挖矿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从交易池中选择交易并生成特殊的coinbase交易;然后构建默克尔树;接着组装区块头并不断尝试不同的nonce值;找到符合条件的nonce后立即广播新区块;其他节点验证通过后会停止当前计算并继续传播。
区块头包含版本号、前区块哈希、默克尔根、时间戳、难度目标和nonce等字段,总大小为80字节。默克尔树是一种二叉树结构,通过哈希值将多笔交易组织在一起,根哈希值可以唯一标识整个交易集合。
挖矿的争议与改进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POW挖矿算法最大的争议在于能源消耗问题。大量计算资源被用于求解本质上无意义的数学问题,这引发了环保方面的担忧。
目前有两个主要改进方向:一是改用更环保的共识算法,如以太坊已完成的POS转型;二是利用闲置能源进行挖矿,如风能发电过剩时的电力或油田伴生的天然气。此外,回收利用矿机余热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常见问题解析
很多人质疑挖矿的价值,认为这只是资源浪费。实际上,挖矿支撑了整个数字货币系统的运行:它确保交易验证、维护网络安全、实现货币发行,并激励更多人参与系统维护。这些都为去中心化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于挖矿收益递减的问题,虽然区块奖励会逐步减少,但随着交易量增长,手续费收入将逐渐成为矿工的主要收益来源,确保系统持续运转。
51%攻击是另一个常见担忧。实际上,即使某个实体掌握了超50%算力,也很难成功实施双花等攻击,因为其他节点会拒绝非法交易。超级算力更多可能影响网络公平性,而非直接窃取资产。
矿卡问题也值得关注。由于挖矿需求导致显卡价格飙升,而经过高强度计算的矿卡性能下降,使得消费者对二手矿卡敬而远之。
未来展望
当比特币总量达到上限后,系统将完全依赖交易手续费维持运转。理论上如果没人愿意支付手续费,系统可能难以为继。但实际情况下,总会有交易需求存在。必要时社区也可以通过共识机制调整货币总量上限。
区块链技术仍在快速发展,新的共识算法不断涌现。从POW到POS的转变代表着更环保、更高效的发展方向。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
参考资料
[1] 第12讲 | 深入区块链技术(四):PoW共识-深入浅出区块链-极客时间: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5963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