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领域,基础设施代币的经济模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特别是第1层网络和第2层架构的代币,其价值主要基于区块空间的供需关系。相比之下,应用代币的经济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些运行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协议承载着”分布式业务”的权利,其商业模式需要像底层软件一样灵活多变。
我们提出的应用代币现金流模式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创新思路。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创建更自由灵活的经济模型,还能让用户根据自身贡献获得相应回报。通过合法活动产生费用,这种设计既符合各地监管要求,又能最大化协议价值积累,同时有效降低了治理复杂度。从DeFi到去中心化社交应用,再到DePIN网络,这些原则适用于各类web3应用场景。
代币模型的发展困境
基础设施代币的供需模型已经得到市场验证:需求增长时供应减少,价格自然调整。以太坊的EIP-1559提案通过燃烧基础费用加速了这一经济模型的发展。然而,应用代币却缺乏类似的成熟机制。由于应用是区块空间的使用者而非提供者,它们无法像基础设施那样通过收取燃气费获利,必须探索独特的经济模型。
法律合规性也是重要考量。基础设施代币因其通用性在法律风险上相对安全,而应用代币往往涉及受监管活动,需要治理代币持有者参与,这使得情况更加复杂。例如在美国,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就面临着与以太坊等基础设施完全不同的监管环境。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精心设计的协议,既能为代币持有者创造价值,又能最大化协议收入,同时确保合规性并简化治理流程。这种方法的核心是为应用代币建立类似基础设施代币的经济基础。
治理难题的破解之道
应用代币赋予持有者治理权,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可能带来独特挑战。对于在美国运营的DAO,如果它控制协议收入或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中介角色,可能产生法律风险。为规避这些风险,项目方可以考虑减少DAO的治理权限。怀俄明州新推出的DUNA框架为此类组织提供了合规路径,既能降低风险,又能满足税务要求。
价值分配的平衡艺术
设计价值分配机制需要格外谨慎。将投票权与经济利益捆绑可能引发证券法担忧,特别是那些模仿股息和股票回购的机制。更可取的方式是采用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模式,通过奖励贡献来提升项目整体价值。Liquity、Goldfinch和Aave等项目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运行前端服务到参与协议操作,再到提供安全抵押,这些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合规运营的关键策略
涉及受监管活动时,代币价值积累机制的设计尤为重要。理想情况下,项目应该能够在合规地区自由收取费用,而无需依赖DAO判断合法性。解决方案不是让协议承担所有合规责任,而是确保费用分配与当地法律保持一致。灵活的费用机制能显著提升应对监管变化的能力。
费用追溯性的实现路径
实现费用追溯性是确保合规性的关键技术。通过两步质押系统设计,协议可以准确识别费用来源并合理分配。首先需要建立前端映射系统,使用密码学技术将域名与密钥对绑定,确保交易可追溯。随后,协议可以根据预设逻辑将费用分配到不同池中。
费用分配可以采用多种模式,从为每个前端设置独立质押池到建立共享池各有利弊。过于分散会导致价值稀释,完全共享又会失去追溯意义。折中方案是通过策展机制,让代币持有者自主选择合规前端进行质押,既保证灵活性又控制风险。
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要实现前端质押系统,协议需要建立注册智能合约。前端通过在DNS记录中添加特殊TXT记录完成注册,智能合约会验证交易签名并将费用关联到特定域名。质押者可以根据在前端的质押比例获得相应收益。这种架构参考了MetaMorpho等成熟设计,能在不增加治理负担的情况下实现费用分配。
不同类型应用的特殊考量
L1/L2应用需要特别注意前端管理,可采用白名单或黑名单机制确保合规。应用链则需关注验证者角色,让他们根据所在地法律选择处理哪些交易。对于应用Rollup,去中心化排序器集可以充当事实上的策展质押模块。每种架构都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费用分配机制。
尽管应用代币模型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精心设计的策展质押池,项目方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难题。深入理解内外在挑战,有助于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构建更健壮的经济模型。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