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我们的基础设施年度展望报告中(链接如下),我曾专门开辟了”L2大战”章节,深入探讨了rollup(二层扩容)格局的演变趋势。虽然整篇文章至今仍具参考价值,但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Blast的出现彻底打破了rollup架构的平衡,标志着行业”和谐期”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L2生态将呈现更加碎片化的发展态势,各链将形成自己的桥接标准和互操作协议,同时Superchain、Orbit等SDK工具将推动新链/L3的快速部署。
在技术演进方面,rollup必须采用替代数据可用性(alt-DA)方案才能真正实现扩容目标。数据可用性层(DA)作为价值捕获手段的时代正在终结,这个领域正在经历颠覆性创新,传统的高溢价收费模式将难以为继。在这种新架构下,以太坊的核心价值主张将转变为”全球证明验证层和货币”,而DA层的价值积累空间将受到明显挤压。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价值主要集中在排序环节,L2代币的理论价值积累前景反而值得期待。
如今看来,这些预判基本得到了市场验证。以太坊确实经历了一场理念危机,上述观点现在已成为行业共识。甚至可以看到,以太坊社区正在重新聚焦L1扩容议题,试图避免价值过度外溢到rollup层。
随着这些观点从”小众洞见”变成行业常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又将如何演变?
Rollup生态现状观察
从收入结构来看,EIP-4844实施后以太坊的经济模型发生了显著变化。Galaxy提供的数据图表清晰显示,数据可用性(DA)已不再是驱动以太坊价值的关键因素,这完全印证了我们年度报告中的预测。
这种转变并非全然负面。正如我们强调的,DA领域正在经历颠覆性创新,维持高溢价收费已不现实。虽然以太坊凭借其安全性优势仍可能保持一定费率溢价,但具体溢价空间尚不明朗。共享DA层的主要价值在于提升跨链桥接的安全性和规模效应,但这种优势究竟值多少溢价?10倍还是100倍?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面对DA收入的自然下滑,以太坊社区开始重新审视其rollup路线图,Max Resnick和Doug Colkitt等人的质疑声音尤为突出。
既然DA创新对以太坊经济的影响已成共识,这是否意味着以太坊前景黯淡?
以太坊的转型之路
正如年度展望所指出的,以太坊的新定位是成为”全球证明验证层和货币”。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具有深刻内涵:以太坊凭借其去中心化程度和历史积淀,在资产发行和证明验证领域仍具独特优势。即便经济模型有所弱化,这些核心价值依然存在。
将执行层完全迁移到L2的一个副作用是,以太坊的经济模型似乎又回到了EIP-1559之前的状态,ETH更多地在系统内循环使用。这也解释了为何社区开始重拾L1扩容热情,试图吸引应用回归以太坊主链。虽然L1执行确实能产生费用,但关键问题在于:全球市场是否会真正接纳ETH作为货币?理论上,如果所有rollup都采用ETH作为基础货币,它确实可能成为类似比特币的全球性非主权货币。这个愿景虽然美好,但实现难度不容小觑。
ETH的货币化挑战
Theia的Felipe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如果仅从MEV和费用角度评估L1代币价值,其终将归零,唯一能支撑估值的只有成为”新兴市场储备资产”这一货币属性。这个论断不无道理,毕竟应用层最终可能捕获大部分MEV价值。
Wei Dai则指出,构建可持续网络效应的关键在于:通过排序机制确保可组合性和抗审查能力,同时建立强大的共享结算层,使跨L2资产流通成为可能(例如通过反向规范桥接)。这可能是确保系统长期健康发展的唯一路径。
虽然上述观点各有道理,但现实是没人能给出确凿答案。有人担心,如果以太坊过度聚焦L1扩容,可能沦为”弱化版Solana”,因为在执行效率上它永远无法与Solana比肩。最终,市场会给出自己的判断,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场技术演进中保持敏锐观察。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