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比特币社区对OP_NET和Arch这两个主网智能合约方案的讨论热度持续升温。有趣的是,OP_NET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家熟知的OP_CAT操作码,两者都以”OP_”开头,这种命名上的相似性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混淆。
要理解这个话题,我们得先聊聊OP_CAT。作为比特币的一个操作码,OP_CAT在去年由”量子猫”Quantum Cats项目发起人Udi Wertheimer等社区成员推动”复活”。实际上这个操作码早在2010年就因潜在的安全风险被中本聪禁用。CAT是”concatenate”的缩写,其功能是将两个字符串连接成一个。关于它如何实现智能合约功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律动作者Jaleel的深度解析文章。
目前OP_CAT的复活需要通过BIP-347提案,现处于提案流程的第二阶段。值得注意的是,BCH和BSV上已经恢复了OP_CAT多年,但实际应用案例仍然较为抽象。与其说OP_CAT是终极解决方案,不如说它是打开比特币智能合约潜力的第一步。如果能够成功激活,我们或许能在Fractal等平台上看到创新应用的出现。
虽然名称相似,但OP_NET与比特币操作码完全无关,它更像是符文、BRC-20这类协议。其技术架构包含两个核心部分:比特币主网作为”行为发起层”和”最终确认层”,以及由OP_VM和节点组成的”执行层”。用户通过比特币交易发起合约交互,执行层处理后将结果返回给dApp,整个过程采用了独特的比特币”燃烧”机制。
OP_NET的运行机制
OP_NET的交易费用结构颇具特色,包含基础网络费用和由执行费、优先级费组成的OP_NET费用。其中超过0.0025比特币的部分会被永久”燃烧”,这种设计通过特定的Taproot交易实现。项目背后的团队来自MotoSwap,他们此前在BRC-20生态中推出过市值第三的$OSHI代币。OP_NET还内置了OP_20和OP_721标准,延续了”新协议、新资产”的发展路线。
Arch的差异化定位
与OP_NET不同,Arch已经获得Multicoin Capital领投的700万美元融资。它定位为”比特币1.5层”,拥有独立的PoS网络和原生代币。用户交互时仍可使用比特币支付,系统会在后端自动转换。Arch采用了”FROST + ROAST”签名方案等技术来确保网络稳定性,其白皮书对执行层的技术细节有更详尽的阐述。
展望与思考
虽然OP_NET和Arch都将比特币主网作为基础层,但两者的定位差异明显。比特币的出块速度可能会限制这两个方案的dApp性能表现,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为比特币生态带来新的可能性。Arch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发行代币,值得社区关注;而OP_NET的发展则更依赖于能否孵化出具有吸引力的新资产。无论如何,这些探索都为比特币生态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