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加密支付卡(U卡)业务,如今正经历着明显的市场萎缩。6月17日,Infini联合创始人Christine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宣布将停止面向消费者的U卡业务,并坦诚地揭示了背后的困境:居高不下的合规成本、微薄的利润以及沉重的运营负担。
Christine直言不讳地表示,面向个人用户的卡业务消耗了公司99%的时间和成本,却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实际收入。这一决定标志着Infini正式从C端卡业务战略撤退,将重心转向理财和企业级服务。然而就在一两年前,U卡还被视作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结合的突破性创新,支持USDT、USDC等稳定币直接消费的特性,使其迅速成为加密圈的热门支付工具。
当时正值ChatGPT兴起的热潮,许多用户苦于没有海外银行卡订阅服务,U卡恰好填补了这一支付空白。无论是加密货币出金需求,还是新兴AI服务的支付场景,U卡都曾被视为理想的解决方案。但随着行业发展,这些需求逐渐找到了其他替代方案,U卡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挤压。
行业性困境
Infini的退出并非个案。纵观整个行业,U卡业务关停的消息此起彼伏。2024年9月,OneKey宣布将逐步停止U卡服务;2023年12月,币安终止了在欧洲经济区的卡服务;更早的2018年,Visa突然终止与WaveCrest的合作,导致包括Bitwala和Cryptopay在内的多家U卡提供商陷入困境。这些案例无不表明,U卡业务正面临着全球性的系统性挑战。
产业链困局
对普通用户来说,U卡似乎是个简单的支付工具,只需关注费率和磨损。但对从业者而言,这个业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产业链条和沉重的成本压力。U卡的运作需要多方协作:用户充值稳定币,卡提供商通过off-ramp出金转换为法币,支付网络与发卡机构完成结算。然而关键的上游环节——支付网络和银行——都掌握在传统金融机构手中,这让U卡业务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市场上之所以能看到众多品牌的U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卡即服务”模式的出现。技术提供商通过API或SaaS解决方案,为发卡方提供包括交易授权、资金转换、风险管理等在内的全套服务。但这种便利也意味着利润被层层分割,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发卡方往往获利有限。交易手续费收入不仅要支付网络1-3%的费用,还要覆盖稳定币转换成本、银行账户维护费等各项支出。
更棘手的是固定成本难以削减。技术维护需要实时处理交易并确保安全,客户服务要应对各种退款和咨询需求。当上游服务出现问题时,发卡方往往首当其冲,却无能为力。
合规重压
合规是U卡业务面临的另一座大山。KYC和AML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想拓展欧美市场,还需应对美国FinCEN注册和欧盟MiCA法规等更严格的监管。USDT等稳定币在灰色领域的流通,更让U卡业务天然面临更高的风控压力。
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着某些U卡业务被关停的消息,虽然细节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U卡业务面临的合规风险和舆论压力远超许多链上业务。资金流向、用户群体乃至整体舆论环境的变化,都可能给U卡业务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交易所可能更适合开展U卡业务。对于CEX来说,U卡不必承担盈利重任,而是可以作为增强用户粘性和品牌差异化的增值服务。比如Bybit和Bitget仍在运营U卡业务,Coinbase也计划在2025年秋季推出Coinbase One Card,提供消费返利等增值服务。
U卡业务正在经历市场洗牌,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具备强大合规资源和风控能力的头部企业。这个曾经热闹的市场,正不可避免地走向寡头化。
行业反思
U卡业务的困境折射出加密行业与传统金融体系交互时的深层矛盾。当传统金融机构大举进军稳定币、RWA等加密领域时,加密行业在支付等传统领域却处处受制于人。理论上,加密技术本可以通过钱包直接发起交易,用链上结算绕过传统支付网络,但在现实合规框架下,这种理想化的方案显得遥不可及。
如果尝试通过收购银行、支付渠道等方式掌握产业链,又会导致成本急剧攀升。U卡业务面临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加密行业在向外拓展时遇到的普遍困境。当创新只能在加密原生领域延续时,真正独立出圈的机会似乎仍未到来。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