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加密市场护城河的新方法:构建投资优势框架

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Gateio)

注册芝麻开门享最高$2,800好礼。

币安

币安(Binance)

币安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注册领100U。

加密市场的护城河概念比传统市场更重要,主要由于可分叉性、可组合性和代币激励三大结构性差异。这些特性加剧了竞争,使多数应用面临商品化风险。评估加密应用防御能力需考虑”不可分叉”和”不可补贴”特性,如Aave的TVL网络效应。但流动性可能被补贴削弱,前端(如聚合器、钱包)因掌握用户关系正获取更多价值。真正的护城河来自持续创新、品牌和用户体验,而非单纯依赖流动性。在护城河难以建立的加密领域,持续创新能力成为最强防御。

从科技巨头到百年老店,每个成功企业背后都有一条看不见的护城河。无论是网络效应、转换成本还是规模经济,这些无形的壁垒让企业得以突破竞争法则的桎梏,持续创造价值。

在加密投资领域,防御能力常常被忽视,但恰恰在这个领域,护城河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加密应用面临着三个独特的结构性挑战:首先,代码开源特性使得应用极易被分叉,行业准入门槛天然较低;其次,协议间的互操作性导致用户转换成本大幅降低;再者,代币激励机制的普及使得获客成本在结构上更为低廉。这些特性共同加速了加密领域的竞争烈度,一旦某个项目开启收费模式,市场上立即会出现大量同质化替代品,甚至不乏用代币补贴用户的竞争者。

极端情况下,缺乏护城河的项目将陷入99%的恶性竞争,最终难逃商品化的命运。虽然传统市场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护城河评估体系,但加密领域尚缺乏相应的分析框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深入探讨可持续护城河的构成要素,帮助识别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加密项目。

加密时代的防御能力评估

沃伦·巴菲特曾提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防御能力测试:如果投入十亿美元,能否撼动目标公司的市场地位?将这个思路移植到加密领域,我们需要考虑行业的特殊性:如果有人分叉这个项目并投入5000万美元的代币补贴,能否夺取其市场份额?

这个问题的答案能清晰揭示项目的防御能力。以Aave为例,即便有人分叉其代码,也难以复制其流动性池和用户网络。这种”不可分叉”的特性构成了Aave的核心防御。然而,防御能力还需要考虑补贴的威胁。假设竞争对手不仅分叉代码,还投入巨额补贴吸引用户,一旦达到临界规模,用户可能就会流失。虽然目前要动摇Aave120亿美元的TVL并非易事,但规模较小的借贷协议确实面临这种风险,Solana生态的Kamino就是前车之鉴。

识别加密市场护城河的新方法:构建投资优势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Aave这样的头部项目也难以完全抵御行业整合的冲击。MakerDAO旗下的Spark借贷平台在分叉Aave代码后,已经夺取了超过18%的市场份额。这表明,在缺乏独特防御特性(如与DeFi协议深度绑定)的情况下,借贷协议的护城河可能比想象中更脆弱。

识别加密市场护城河的新方法:构建投资优势框架

DEX市场的防御逻辑演变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防御能力评估更为复杂。传统观点认为,拥有流动性层的DEX比单纯的前端聚合器更具防御性,因为流动性难以复制,用户转换成本更高。然而,这种认知正在被三个新趋势所改变。

首先,流动性本身正在商品化。历史经验表明,流动性层同样面临补贴冲击,SushiSwap对Uniswap的”吸血攻击”就是典型案例。期货DEX领域更是如此,Hyperliquid在短短10个月内就超越dYdX和GMX成为交易量最大的期货DEX,印证了流动性壁垒的脆弱性。

识别加密市场护城河的新方法:构建投资优势框架

其次,前端技术正在进化。现代聚合器采用基于意图的交易模型,将执行外包给专业求解者网络,甚至整合链外流动性。这使得它们能够绕过流动性积累阶段,直接提供最优执行,削弱了传统DEX的护城河。

识别加密市场护城河的新方法:构建投资优势框架

最重要的是,前端正掌握着用户关系这一核心资产。以Jupiter为例,凭借用户基础优势,它已发展成为Solana链上第四大期货DEX,并成功拓展了Launchpad和LST业务。钱包应用更是占据独特地位,MetaMask通过掌控”价格不敏感”的用户流量,累计创造了2.9亿美元收入。随着MEV供应链的演进,最接近用户流量的入口将获得不成比例的价值捕获能力。

识别加密市场护城河的新方法:构建投资优势框架

识别加密市场护城河的新方法:构建投资优势框架

重构加密护城河

虽然从长期看,流动性网络效应可能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但在当前发展阶段,仅靠流动性难以构成有效护城河。真正的防御能力更多来自无形资产:强大的品牌认知、差异化的用户体验,以及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

Uniswap能够抵御SushiSwap的冲击,靠的不是流动性优势,而是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Hyperliquid的崛起同样得益于其卓越的产品设计和持续创新。在这个护城河难以构筑的行业,唯有不断创新才是最强的防御。那些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项目,往往都拥有永不停歇的创新引擎。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6205.html

CHAINTT的头像CHAINTT
上一篇 2025年7月8日
下一篇 2025年7月8日

相关推荐

  • 暗池与区块链隐私:透明网络中的匿名交易研究

    本文系统解析了区块链暗池的隐私架构与运作机制,重点介绍了UTXO模型、零知识证明等隐私增强技术在Portal Gate、Renegade等协议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传统暗池的运营风险,揭示了区块链暗池如何通过去中心化设计解决信任问题,同时探讨了流动性获取、MEV防护、合规方案等核心挑战。文章还分析了暗池的商业模式差异,指出加密暗池通过协议费用和中继分成盈利,并展望了暗池在OTC交易领域的应用潜力。

    2025年8月27日
    2000
  • Particle Network V2:首个Web3模块化意图层 实现隐私与效率双重突破

    Particle Network推出V2版本,打造以意图为中心、模块化的Web3访问层,通过zkWaaS(零知识证明钱包即服务)和Intent Fusion Protocol(意图融合协议)解决隐私保护和交互效率问题。zkWaaS隐藏Web2账户与链上地址的对应关系,支持隐私交易;Intent Fusion Protocol简化用户操作,实现”所想即所得”的交互体验。该方案适配多链环境,为dApp提供模块化集成能力,推动Web3向用户友好的消费级行业转变。

    2025年9月16日
    2700
  • Particle Network技术解析:构建开放网络的Access Layer及其SEO优化策略

    Particle Network提出三位一体Web3解决方案:zkWaaS实现Web2隐私登录与隐私交易,Particle Chain构建全链账户抽象与统一Gas代币,Intent Fusion Protocol通过声明式交互简化用户操作。该方案采用B2B2C模式,以智能合约钱包即服务为核心,通过开发者生态推动Web3大规模采用,有效降低用户门槛并提升跨链体验。

    2小时前
    200
  • 新兴经济体如何推动加密货币零售变革 – 区块链趋势分析 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加密货币零售市场变革 本文深入分析发展中国家如何重塑加密货币零售格局,推动数字资产的大规模采用。

    加密货币在新兴市场成为对冲美元贬值和跨境汇款的重要工具,而发达市场则推动其作为另类资产类别发展。新兴市场用户推动普惠金融创新,促使交易所优化移动端体验。行业已突破安全与便捷的二元对立,通过合规升级实现两者兼得。加密生态需专业化而非标准化,机构与零售用户各具价值,协同推动行业发展。新兴市场零售用户的灵活性与创新力持续拓展行业边界,使平台更安全、高效和全球化。

    资讯 2025年6月30日
    3800
  • BTC 价格创新高但搜索热度下降 | 美国国会本周或通过多项加密货币法案

    加密市场全景 BTC 现价 119,079 USDT,高位震荡上行,机构资金持续流入,7月11日ETF单日净流入10.29亿美元。 ETH 现价 2,979 USDT,高位整理,关键阻力位3,000 USDT,7月11日ETF净流入2.04亿美元。 山寨币小幅回调,市场情绪积极,恐惧与贪婪指数74。 掘金热门代币 HBAR Hedera (+27.33%) 多重利好推动HBAR突破0.25 USDT,合作项目强化支付及金融基础设施布局。 XLM Stellar(+22.11%) 网络升级预期提振XLM价格,8月14日主网升级将提升交易速度和智能合约效率。 ALGO Algorand(+28.75%) RWA市场优势推动ALGO突破0.28 USDT,网络高性能为后续上涨奠定基础。 Alpha 解读 BTC 再创新高,但 Google 搜索热度不及往年牛市 本轮上涨由宏观经济与政策变化主导,非散户情绪推动。 美国国会将投票通过多项加密货币立法 GENIUS Act、CLARITY Act等法案有望为行业提供更清晰的合规框架。 PUMP 预售约 1 万个钱包成功买入 Pump.fun公售筹集超5亿美元,资金高度集中,前340地址占总筹资额60%。

    资讯 2025年7月14日
    340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风险提示:防范以"数字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