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已走过15个年头,从比特币的诞生到以太坊的崛起,我们见证了这场数字化革命的演进。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根本性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突破吞吐量和应用场景的限制?在充斥着meme文化的市场中,如何回归区块链的本质需求?SCP和AO(Actor Oriented)架构通过将存储与计算分离的创新设计,为Web3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这种范式转变能否确保确定性程序在不可变数据上运行的可靠性?又为何说SCP与AO的结合能够实现无限性能、数据可信与可组合性的完美平衡?
导语
[数据来源:BTC价格]
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范式革命,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这项技术不仅重塑了价值记录的形态,更开创了加密货币这一全新的资本范式。作为区块链领域的开创者,比特币正逐渐获得主流认可。在2024年比特币大会上,特朗普明确承诺若重返白宫,将确保政府持有的比特币全部保留,并将其列为美国战略储备资产。
这一政治表态直接推动了比特币价格的飙升,在特朗普胜选后,比特币价格一度突破10万美元大关,最高达到107,287美元。特朗普政府对加密货币的友好立场为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密货币市场对政治事件的敏感性可能导致短期波动加剧,这种上涨势头能否持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有当区块链技术突破扩展性瓶颈,才能真正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美国大选落地后Web3繁荣背后的隐忧
[数据来源:DefiLlama]
在市场一片繁荣的表象下,以太坊生态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货币,以太坊的总锁仓价值(TVL)自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后持续走低。2024年第三季度,以太坊DeFi收入更是下滑至2.61亿美元,创下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种颓势不仅体现在传统DeFi领域,一些新兴公链如hyperliquid凭借订单簿模式异军突起,仅用两周时间就冲入市值前50,预计年化收入将仅次于以太坊、Solana和波场。这从侧面反映出基于AMM架构的传统DeFi模式正在失去市场吸引力。
[数据来源:Compound交易量]
[数据来源:Uniswap交易量]
曾经作为以太坊核心竞争力的DeFi生态,如今因高昂的交易费用和用户流失而陷入困境。面对这一局面,我们不禁要问:区块链行业究竟面临哪些根本性挑战?又该如何突破?
SpaceX的成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这家商业航天公司通过第一性原理思维,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火箭技术,最终颠覆了整个行业。同样,我们也需要回归区块链的本质,从最基础的层面重新审视这项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eb3的”云服务”:倒退还是未来?
当AO(Actor Oriented)架构概念首次提出时,立即在趋于同质化的EVM公链生态中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已有团队开始将其付诸实践。
从本质上看,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记录数字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公开透明的全球账本。基于这一认知,区块链的第一性原理可以归结为”存储”。AO架构正是建立在存储共识范式(SCP)之上,只要存储不可篡改,无论计算在何处进行,都能确保结果的可信性,从而实现了全球计算资源的并行协作。
2024年铭文生态的爆发性增长,某种程度上已经验证了存储与计算分离模式的可行性。以Runes协议为例,通过在比特币交易中嵌入少量数据,创造了可验证且不可篡改的输出。尽管初期有人质疑这种设计的安全性,但两年来的稳定运行证明,只要存储数据可靠,计算过程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安全进行。
这种架构与传统云服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AO中的”Actor”类似于云服务中的微服务或Docker容器,而存储层则依托于Arweave这样的去中心化网络。但AO并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它将去中心化存储与分布式计算有机结合,为Web3应用提供了兼具安全性和抗审查性的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AO与Arweave的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范式。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存储系统的完全去中心化,还通过分布式架构保证了性能表现,为解决Web3的核心挑战提供了创新方案。
从”原子”视角审视Web3的发展瓶颈
以太坊凭借智能合约功能确立了其在区块链领域的领导地位。虽然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先驱具有重要地位,但以太坊的开源平台特性使其更能代表Web3的开放理念。
然而,以太坊的性能瓶颈长期为人诟病,Layer2解决方案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困境。深入分析会发现,Layer2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以太坊底层设计的固有问题。
性能天花板与用户体验困境
[数据来源:DeFiLlama]
[数据来源:L2 BEAT]
近期关于以太坊Layer2扩展方案是否失败的讨论日益增多。虽然Layer2确实降低了Gas费用并提高了吞吐量,但预期的用户增长并未如期而至。究其原因,问题不仅在于Layer2本身,更在于以太坊底层架构的设计局限。
从本质上看,Layer2承担计算功能,而以太坊主网负责存储和共识。以太坊为防止智能合约执行陷入死循环,对计算步数进行了严格限制,这种设计无形中为Layer2的性能设置了天花板。
更深入的技术细节可参考:《从传统DeFi到AgentFi:探索去中心化金融的未来》。
应用场景单一化困境
以太坊生态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严重的金融化倾向和非金融类应用发展不足的问题。与Web2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相比,当前Web3生态主要集中在NFT、DeFi等金融相关领域,缺乏贴近日常生活的功能性应用。
更关键的是,传统金融中常见的信用类产品在DeFi领域几乎空白,这主要源于链上信用体系的缺失。只有当用户能够真正拥有并自由使用个人数据和社交图谱时,才可能构建完整的Web3信用体系。
归根结底,突破Web3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创新应用场景,但现有区块链架构的性能限制就像节假日的高速公路,严重制约了创新想法的落地实施。
原子化基础设施:AO开启无限性能可能
[数据来源:L2 TPS]
传统区块链架构面临的根本瓶颈在于区块空间的限制。虽然以太坊Layer2方案在性能上有所提升,但由于仍需依赖主网进行数据存储和验证,其扩展能力存在天然上限。
相比之下,Sui等新兴公链采用确定性并行处理技术,实现了超过10,000 TPS的处理能力。而AO架构则更进一步,通过存储与计算的彻底分离,为Web3提供了全新的扩展思路。
[数据来源:suiscan TPS]
Web3要想实现真正突破,必须解决吞吐量和应用场景两大核心挑战。正如SpaceX通过第一性原理重新设计火箭技术一样,AO架构从最基础的存储层面重新思考区块链设计,为Web3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存储共识范式(SCP)的创新设计
在深入探讨AO之前,有必要先了解SCP这一创新范式。虽然SCP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比特币铭文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已经验证了以存储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以太坊模型要求全节点执行计算并维护全局状态,这导致其本质上是一个单线程系统,不仅效率低下,还为MEV(矿工可提取价值)创造了温床。相比之下,SCP将计算与存储分离,类似于Web2中应对流量高峰的分布式计算方案。
SCP的创新之处在于:
- 卓越的可组合性:保持区块链”原子性”的同时,支持任意智能合约执行
- 低开发门槛:支持多种编程语言,无需专门学习Solidity
- 无限性能潜力:计算能力仅受服务器性能限制,可弹性扩展
- 数据可信保障:依托区块链存储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可验证
SCP范式打破了传统区块链必须依赖冗余计算的思维定式,通过创新性地将共识机制建立在存储验证基础上,为区块链技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SCP与AO的协同效应
AO架构采用Actor模型设计,基于SCP范式实现计算与存储的分离。其中存储层依托Arweave网络实现永久去中心化存储,而计算层则保持传统计算模式的高效性。
选择Arweave作为存储层主要基于其永久存储的特性,更多技术细节可参考:《读懂Arweave: Web3的关键基础设施》。
AO的工作原理
[数据来源:ao信使的工作原理 | 手册]
AO架构由进程、消息、调度单元(SU)、计算单元(CU)和信使单元(MU)等核心组件构成。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共享状态,只有全息状态。共识机制通过博弈产生,所有计算状态都上传至Arweave确保可验证性。
AO架构的创新突破
AO通过三大创新突破传统区块链限制:
- 全息状态存储:将完整计算状态上传至Arweave,实现永久可验证
- 存储验证机制:通过比对存储数据而非冗余计算来确保一致性
- 突破区块限制:利用去中心化存储网络彻底摆脱区块空间束缚
这种设计证明共识机制不一定依赖冗余计算,存储验证同样能确保数据可靠性。
AO与以太坊的关键差异
AO的核心优势可归纳为: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同时保持最小化信任依赖。
AO如何破解公链困境
针对以太坊面临的两大挑战,AO展现出独特优势:
- 基于SCP的计算存储分离设计,实现弹性扩展
- 消息传递架构避免锁竞争,支持任意规模扩展
- 模块化设计降低DApp迁移和开发成本
- 灵活适应不同地区的监管政策要求
展望未来
计算与存储的分离代表着区块链技术的一次范式转变。这种”去中心化云服务”模式不仅拓展了落地场景,还为AI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SCP与AO的结合提供了一种突破路径依赖的创新思路:将智能合约逻辑与链上存储分离,在确保数据可信性的同时实现无限扩展。虽然这一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其潜力不容忽视。
未来,如何避免Web3过度金融化,创造更多实用场景,将是AO面临的重要考验。但无论如何,SCP与AO的结合已经为Web3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一幅令人期待的蓝图。
声明:
- 本文转载自【PermaDAO】,著作权归属原作者【14】,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
-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其他语言版本由Gate Learn团队翻译,未经许可不得复制传播。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