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周末社交网络异常热闹,关于ETH的新一轮辩论再次掀起热潮。这场讨论的起因主要有两个:一是Vitalik与ETHPanda的访谈在中文社区引发广泛反响,二是ETH对BTC汇率持续走弱,与SOL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社区的不满情绪。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想分享一些个人见解。从长远来看,ETH的基本面依然稳固,因为其”去中心化执行环境”的定位在市场上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中”去中心化”这一核心价值主张并未动摇。当前ETH发展遇到的瓶颈主要源于两个关键因素:首先是Restaking赛道对Layer2主流技术路径形成了资源分流效应,这种”吸血鬼攻击”导致应用侧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源;其次是Ethereum生态中的意见领袖阶层逐渐固化,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这使得开发者生态缺乏创新动力。
Restaking对Ethereum生态的资源分流效应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涉及,今天想更深入地探讨一下。
众所周知,Ethereum的官方技术路线一直致力于通过分片技术打造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构建一个分布式、不受单一实体控制的”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应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考虑到技术实现的复杂性,社区最终选择了以Rollup-Layer2方案作为主流发展方向。这种架构让Ethereum主网成为各应用链的基础设施层,既保证了去中心化的安全性,又显著降低了应用运行成本。
与此同时,Ethereum还设计了一套精巧的经济模型。通过将共识机制从POW转为POS,参与者可以获得手续费分成权益。而各Layer2应用需要通过主链交易确认数据最终性,这就为ETH创造了持续的价值捕获机制。然而问题出现在去年末兴起的Restaking赛道,以EigenLayer为代表的项目直接复用参与PoS质押的ETH,为应用提供了绕过主链的”第二共识方案”。
这种创新虽然大胆,却对Layer2形成了实质性的资源分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据可用性(DA)市场,原本由Ethereum独占的领域现在变成了与Restaking共存的寡头竞争格局。更严重的是,在熊市环境下,本应用于应用侧推广的有限资源被吸引到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中。这种资源错配直接导致了整个生态价值捕获系统的低迷。
这种局面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去中心化组织的固有挑战。在追求分布式治理的过程中,各方诉求难以统一,这在熊市环境下尤为明显。相比之下,Solana等采用公司化运作的项目,凭借决策效率的优势,更容易抓住市场热点,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的Memecoin热潮会出现在Solana上的原因。
Ethereum生态的阶层固化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Ethereum生态中意见领袖阶层的固化。与Solana、AVAX等生态相比,Ethereum除了Vitalik外,鲜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生代领袖。这一方面源于早期团队的分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生态收益被早期参与者垄断的现实。
试想,那些参与过价值31000个BTC(约20多亿美元)早期募资的参与者,即使不再作为,也已积累了巨额财富。这种状况自然会导致保守倾向,许多早期参与者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非推动创新。比如,他们更愿意通过AAVE等项目进行稳定的杠杆借贷获利,而非冒险支持新兴项目。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ETH的长期前景依然值得期待。在”去中心化执行环境”这个赛道上,Ethereum仍然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只要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应用生态建设,Ethereum完全有能力重拾发展势头。
声明:
- 本文转载自【马里奥看Web3】,著作权归属原作者【@Web3Mario】,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