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20年底以来,以太坊采用了以Rollup为中心的扩展策略,旨在实现更快、更低成本的交易。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生态碎片化的挑战,导致用户和流动性分散在多个Rollup之间,影响了整个以太坊生态的统一用户体验。
本文将深入探讨碎片化问题的根源,特别聚焦于Rollup互操作性面临的核心挑战——双重提交问题。同时,我们会对现有的互操作性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展望未来更紧密互联的Rollup生态。
碎片化问题
Rollup生态的碎片化给用户体验、资金效率和可组合性带来了显著影响。用户在操作时需要频繁切换网络、管理多份相同代币,并在不同钱包间来回切换。以Alice为例,当她想要购买仅在其他Rollup上流通的代币时,需要经历复杂的跨链转移流程,这大大增加了交互的复杂度。
流动性分散也导致交易深度不足,直接影响交易价格和借贷协议收益。更关键的是,原本在单链环境下可以原子执行的合约调用,在多Rollup环境中变得异步化。借贷协议可能需要在不同Rollup上分阶段完成清算操作,而以太坊目前缺乏原生工具来支持这种跨Rollup的原子性调用,这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可组合性优势。
互操作性
实现真正的互操作性意味着让交易能够在一个Rollup上发起,并同步更新另一个Rollup的状态。理想情况下,这个过程应该像L1交易一样同步完成,实现”全有或全无”的原子性交互。然而现实中,不同Rollup之间的无缝交互面临着巨大挑战。
同步可组合性可以实现类似L1的原子交易,而异步可组合性则需要分阶段完成跨Rollup操作,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回滚问题。虽然两者面临相似挑战,但本文将重点关注需要在协议层集成的原生解决方案,而非依赖流动性提供者的外部跨链桥。
互操作性的挑战
实现Rollup互操作性的核心在于确保交易能够安全、快速地最终确认。仅依赖以太坊L1进行结算会导致高延迟和高成本。虽然直接跨Rollup转账更高效,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当Rollup发生双重提交、无效状态转换或结算延迟时,接收方Rollup可能面临重组风险。
以Alice在Scroll和Arbitrum之间的ETH转移为例,如果Arbitrum在Scroll完成L1结算前就确认了交易,那么当Scroll出现双重提交或无效状态时,Arbitrum将不得不进行状态重组。这凸显了在追求更快交互速度时,如何平衡安全性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零知识证明虽然可以验证交易有效性,但无法解决双重提交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在L1最终确认前的预结算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
互操作架构
目前主要有两种互操作性架构:网状模型和枢纽模型。网状模型中,Rollup直接互连形成信任网络,但扩展性受限;枢纽模型则通过引入共享层简化互操作,但需要确保该层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网状模型
在网状架构下,各Rollup直接通信并自行负责L1结算。但随着连接Rollup数量的增加,信任关系的传递性会带来扩展性问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最终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
虽然网状系统可以检测双重提交并触发相关Rollup重组,但这种模式更适合安全性较高且愿意建立信任关系的Rollup群体。对于更广泛的互操作需求,网状模型可能面临挑战。
枢纽模型
枢纽模型通过共享层简化了Rollup之间的互操作。每个Rollup只需信任该枢纽层,就能实现跨链交互。这种设计使得新增Rollup变得更加简单,但同时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枢纽层。
枢纽的实现方式多样,可以直接使用现有Rollup、开发专用轻量级组件,甚至基于以太坊L1构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安全性、去中心化和证明聚合都是关键考量因素。
现有系统
目前已有多个项目提出了不同的互操作性解决方案。OP Superchain和Arbitrum的Chain-clusters采用网状架构,而Espresso和zkSync的Elastic Chain则选择了枢纽模型。Scroll也在探索基于枢纽的设计,旨在实现更具扩展性的互操作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Polygon的AggLayer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枢纽设计,它通过悲观证明机制在结算时防止双重提交,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预确认来加速交易终局性。
结语
构建以太坊上的跨链互操作系统需要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虽然双重提交防护是核心挑战,但还需要解决数据可用性、结算层设计、消息传递协议等多个关键问题。正如Vitalik所言,我们正越来越接近解决这些跨链难题。未来的理想状态是让用户不再感知到各个独立Rollup的存在,而是体验到”一个完整的以太坊”。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