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特币价格从历史高点109,000美元回落约25%,熟悉的批评声浪再次席卷而来,这种周期性反应几乎成了市场波动的固定剧本。
在诸多质疑声中,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比特币缺乏内在价值的论调。怀疑论者们总是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抛出这个观点,仿佛只要宣判了这个”罪名”,就能彻底否定比特币的存在意义。他们坚信,没有内在价值就意味着比特币本质上毫无价值——这个话题似乎就该到此为止。
最近就有一个典型案例:
在众多批评者中,那些执着于股息收益的”分红派”尤其令人困扰,他们宁愿牺牲潜在收益也要追求所谓的稳定现金流。不过,这个反复出现的质疑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即使在加密货币社区内部,关于内在价值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价值本质的迷思
翻开《牛津词典》,”intrinsic”一词被定义为”与生俱来的、本质的”。由此延伸,”内在价值”这个概念似乎暗示着某种资产的价值是其固有属性的一部分。
Investopedia给出的定义更为具体:
“通过客观计算或复杂金融模型得出的资产价值评估,而非基于该资产当前的市场交易价格。”
这种定义暗含着某种资产具有可被客观发现的固有价值,就像水的分子式H₂O一样确定无疑。但继续研读相关解释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
实际上,对于如何计算公司或股票的内在价值,金融界从未达成共识。分析师们试图通过各种基本面分析和技术手段来评估资产的实际财务表现,但所谓”客观”的标准却始终难以统一。
以常见的折现现金流(DCF)分析法为例,这种方法试图通过预测未来现金流来评估当前价值。虽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参考意义,但很难说这些计算结果就是资产与生俱来的属性。市场价格的持续波动恰恰证明了这种估值并非资产固有的特质。
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同样在市场上获得估值。黄金就是典型案例——尽管它在珠宝和电子工业中有实际用途,但其市场价值远超这些实用价值的总和。房地产亦是如此,同样的建筑在纽约和偏远地区的价值天差地别。
当人们谈论”内在价值”时,实际上往往指的是”效用”。股票对应着产生现金流的能力,黄金满足装饰和工业需求,房地产提供居住空间。但关键在于,每个人对同一资产的价值判断和效用感知都是独特的。
主观价值论的本质
价值的真相是: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
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的洞见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价值是人类对物品维持生活和福祉重要性的判断。因此,价值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沙漠中的旅人而言,一杯水的价值无可估量;而对水源充足的人来说,同样的水几乎毫无价值。艺术品的价值不在于画布和颜料,而在于观者赋予它的审美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种价值的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它是随意或虚无的。人类的心理机制、文化背景和经济行为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无论是黄金、房地产还是股票,它们的价值都源于人们对未来效用的预期和信念。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预期,造就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特性。
重新理解比特币价值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
首先,所谓”内在价值”更多是一种修辞而非客观存在;其次,价值评估本质上是个体化的主观过程;最后,任何资产持有行为都包含着对未来预期的判断。
比特币的估值逻辑与其他资产并无二致。人们根据其提供的独特效用来决定它的价值:
• 2100万枚的绝对稀缺性,使其免受通胀侵蚀
• 数字化特性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转移
• 私钥控制确保完全自主的资产主权
当我们把讨论焦点转向实际效用时,那些以”缺乏内在价值”为由否定比特币的论调就不攻自破了。市场上数万亿美元的估值已经证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比特币的独特价值。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入,这种价值发现的过程还将继续。
价格波动反映了人们对比特币认知的变化过程,但这种波动性本身并不特殊——它不过是所有价值发现过程的自然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比特币与世界上其他任何资产一样,都在经历着人类集体认知的检验与确认。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