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中,幌骗(Spoofing)作为一种隐蔽的市场操纵手段正引起广泛关注。这种通过下达虚假买卖订单来误导其他交易者的行为,随着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的普及,已经从传统股票市场蔓延至加密货币等新兴领域。无论是散户投资者还是大型机构,都可能成为幌骗的受害者。
幌骗者精心设计的虚假订单会制造出供需失衡的假象,诱使其他市场参与者基于错误信息做出交易决策。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严重影响了价格发现机制。尽管美国等司法管辖区已明确将幌骗列为违法行为,但在瞬息万变的数字资产领域,如何有效识别和防范幌骗仍然是监管机构和交易平台面临的重大挑战。
揭开幌骗的面纱

幌骗的本质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市场操纵策略。交易者通过下达大量看似真实的买卖订单,实际上却毫无成交意图。这些虚假订单就像精心布置的陷阱,目的就是制造市场假象,诱使其他交易者做出错误判断。当市场价格因这些虚假信号而出现预期变动时,幌骗者就会迅速撤单,并在反向交易中获取不当利益。
举例来说,一个幌骗者可能在市场上挂出大额买单,制造出需求旺盛的假象。当其他交易者受此影响纷纷跟风买入推高价格后,幌骗者会立即撤销原始订单,并在高位卖出获利。同样的手法也可以用来打压价格。与正常的市场挂单不同,幌骗者从始至终都没有打算让这些订单真正成交,这种通过操纵订单簿来误导市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交易的公平性。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金融市场中,特别是那些充斥着自动化机器人和高频交易系统的市场,幌骗行为尤为猖獗。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价格发现机制,更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交易环境。正因如此,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监管机构都将幌骗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幌骗的运作机制
幌骗的实施过程往往具有高度计划性和技术性,通常包括五个关键环节。首先,幌骗者会在当前市场价格附近挂出大额买卖单,这些订单看似真实却暗藏玄机。随后,这些大额订单会释放出强烈的市场信号,诱使其他交易者(包括算法交易系统)误判市场趋势。当市场开始按照幌骗者的预期方向移动时,他们会迅速撤销原始订单,避免实际成交。最后,幌骗者会在市场价格反向波动时执行真实交易,从中获取不当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幌骗行为往往借助高性能交易系统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一些精明的幌骗者还会采用”分层策略”,通过在多个价格档位同时挂出虚假订单来强化市场假象,增加欺骗性。
幌骗的多发领域
幌骗行为在传统金融市场和新兴加密货币市场呈现出不同特点。在股票、大宗商品和期货等传统市场,由于集中式订单簿具有较高透明度,幌骗者往往利用这种可见性来实施操纵。2010年震惊市场的”闪电崩盘”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名交易员的幌骗行为加剧了市场暴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监管机构虽然建立了严格的监控体系,但在高频交易盛行的环境下,幌骗行为仍时有发生。
相比之下,加密货币市场由于监管相对宽松、全天候交易以及自动化交易普及等特点,更容易成为幌骗的温床。无论是中心化交易所还是去中心化平台,其实时订单簿都为幌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幌骗者尤其青睐流动性较低的交易对或小型交易所,因为这些市场更容易被操纵。2018年,美国CFTC就曾调查发现交易者通过Bitstamp和Coinbase等平台的大额虚假订单操纵CME比特币期货价格。2020至2021年间,分析师也在币安等主流交易所观察到针对低市值代币的幌骗活动。
幌骗的多重危害
幌骗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危害是全方位的。首先,它通过虚假信号误导交易者做出错误决策,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使资产价格偏离真实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大额幌骗订单可能引发市场剧烈波动,特别是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长期来看,幌骗泛滥会严重侵蚀市场信任基础,降低市场参与度和流动性。如果幌骗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还可能引发效仿效应,进一步恶化市场环境。
全球监管态势
目前,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都已将幌骗列为违法行为。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明确禁止”在无意执行的前提下进行报价或投标”,CFTC和司法部定期调查并起诉相关案件。英国《市场滥用条例》和欧盟《市场滥用指令》也都将幌骗纳入监管范围。然而在加密货币领域,由于监管标准不统一,法律界定仍存在诸多模糊地带。虽然Coinbase、币安等主流交易平台都建立了反操纵机制,但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协调仍面临挑战。
识别与防范
对于普通交易者而言,提高警惕是防范幌骗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观察订单簿中异常的大额订单、留意频繁的撤单行为、监控价格与成交量的背离等现象,可以有效识别潜在的幌骗行为。借助交易所提供的热力图等可视化工具,交易者能更直观地发现订单深度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在流动性较低的交易时段或小币种交易中,更需要保持谨慎。发现可疑行为时,及时向交易所举报也是维护市场健康的重要举措。
多方协作的防范体系
构建有效的幌骗防范体系需要交易所、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交易所在技术层面可以通过设置订单成交比限制、实施最小存续时间规则等措施来遏制幌骗。同时,加强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对违规账户采取冻结、封禁等处罚也至关重要。监管机构则需要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加强跨境协作,对幌骗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在加密货币领域,防范幌骗面临特殊挑战。去中心化交易所通常缺乏有效的监管工具,部分交易平台选择在监管宽松的地区运营,小型交易所可能无力建设完善的监控系统。尽管如此,以Gate.io为代表的行业领先平台仍在持续完善反市场操纵机制,为维护市场秩序做出积极努力。
结语
幌骗作为一种蓄意的市场操纵手段,其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扭曲市场价格,误导交易决策,更严重破坏了市场诚信基础。虽然监管框架正在不断完善,但在加密货币等新兴市场,防范幌骗仍然任重道远。对于每一位市场参与者而言,了解幌骗的运作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既是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健康发展的责任。只有交易所、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营造更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
作者: Piero Tozzi
译者: Eric Ko
审校: Matheus、SimonLiu、Joyce
译文审校: Ashley
*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文不作为 Gate 提供的投资理财建议或其他任何类型的建议。
*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况下,复制、传播或抄袭本文将违反《版权法》,Gate 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