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美国股市支付板块遭遇重挫,就连商业模式壁垒最深厚的Visa和Mastercard股价也出现大幅下跌。这场由”稳定币预期”引发的市场震荡,正在深刻冲击传统支付体系。
事件导火索可以追溯到6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68-30的压倒性票数通过《GENIUS Act》程序性投票,这标志着全国性稳定币牌照几乎已成定局。法规不确定性的消除使得发行稳定币的门槛大幅降低。随后,Shopify与Coinbase宣布在Base链试点USDC结算,首批商户当日上线,这意味着中小商户可以绕过传统卡组织直接通过链上美元收款。
6月13日,《华尔街日报》披露Walmart与Amazon正在评估发行自有稳定币的消息,引发市场强烈反应。对Visa和Mastercard而言,零售巨头的”倒戈”意味着其”费率护城河”首次面临实质性威胁,恐慌情绪导致机构投资者纷纷抛售,盘中股价剧烈震荡。
从整个支付产业链的表现来看,这次下跌并非市场整体调整所致,而是商业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的体现。Visa的交易评估费和交换费分成约占其总收入的55%,Mastercard的业务结构与之类似但杠杆更高。PayPal领跌标普500支付板块,其2.9%+的品牌结账费率面临最大替代威胁。Shopify的商户解决方案业务(含Shopify Payments)贡献了约三分之二的毛利。
与标普500指数当日1.1%的跌幅相比,支付类股票的跌幅达到指数的2-6倍。这种剧烈反应源于稳定币支付模式带来的根本性变革:传统卡支付2.5%的费率可能被压缩至0.2%的稳定币支付成本。以USDC在Layer2网络上结算为例,综合Gas费和出入金成本可控制在0.25%以下,这为商户提供了强大的议价筹码。
更关键的是,稳定币发行人必须1:1持有美国国债,其票面收益可以部分让渡给商户或用户,而传统卡清算的T+1/2结算却不提供利息分成。这意味着传统支付机构面临费率压缩和流动性收益旁落的双重打击。
从长期来看,卡组织几十年沉淀的全球受理网络与风险规则这一”多边网络效应”,正在被”公链共识层”和”离岸美元储备”所替代。随着Walmart和Amazon这样的零售巨头加入,稳定币应用的冷启动问题将迎刃而解。
具体到公司层面,Visa和Mastercard每1个基点的费率变动就可能影响EPS3-4%。PayPal的交易利润率本就承压,若稳定币加速其Braintree低价网关的替代,品牌结账业务的毛利将被进一步稀释。Shopify的商户解决方案抽成率(2.42%)内含卡费,转向链上支付将迫使其重新定价Shop Pay的抽成比例。
虽然支付巨头们正在积极应对,如Visa和Mastercard测试自有Tokenized Deposit和Visa-USDC结算,但规模尚不足总支付量的0.1%。PayPal已发行PYUSD,可通过转型为发行方获利,但需要牺牲高毛利业务。Shopify则选择转型为”多通道支付平台”,通过让渡费率来维持交易量,但这将加大GMV负担。
长期来看,Visa和Mastercard在欺诈风控、品牌信任和全球受理网络方面仍具优势。PayPal拥有4.3亿活跃账户和BNPL/钱包生态的锁定效应。Shopify则通过SaaS绑定和OMS/物流生态,可以将利润从前端支付迁移到SaaS ARPU。
假设到2026年美国线上零售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稳定币渗透率达到10%,费率差为200个基点,Visa和Mastercard年收入可能减少约13亿美元,相当于EPS下降6%。若PayPal15%的品牌TPV转出,经营利润可能下滑8-10%。Shopify若有20%GMV迁移且抽成率下降40个基点,毛利率可能压缩约150个基点。
美国商户支付栈的平均总费率通常在2.0%-3.2%之间。传统刷卡路径包含三级分成:发卡行收取的交换费(约1.5%+)、卡组织的网络处理费(0.13%-0.15%)以及收单行的费用。而稳定币路径将这些收费环节压缩至小数点后一位,主要通过Gas费、DEX和极薄网关实现。
以Shopify商户收取100美元USDC订单为例,若商家留存USDC不立即兑回法币,综合成本可控制在0.07%。即使通过Coinbase Commerce以1%的费用兑回法币,整体成本约1.07%,仍显著低于传统支付。许多长尾商户选择留存USDC用于支付供应商或广告费,完全跳过出金环节。
这种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完全消除了1.5%+的交换费;其次,网络成本被极度压缩,公链Gas费以固定几美分计价;最后,收单/网关环节趋于商品化,Coinbase、Circle等机构以接近零费率争夺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Shopify还宣布为使用USDC的消费者提供1%返现,这实质上是用利息和营销预算抵扣剩余费用,同时将流量锁定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
根据Visa2024财年财报,其净收入Take Rate约为0.27%(含服务费、数据处理费和跨境费等),若计入现金提取量则降至0.22%。相比之下,中国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费率通常在0.6%左右,促销期间可降至0.38%/0.2%。这表明美国支付市场的核心问题在于交换费远高于其他地区。
展望未来,市场需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信号:6月17日的参议院终审投票和7月的众议院排期、Amazon/Walmart的白皮书或专利申请、Shopify-USDC的交易量指标、Visa/MA稳定币清算网络的实测费率,以及Circle、Tether等稳定币发行人的储备规模变化。
当前支付板块的调整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估值模型前提被重写的体现。稳定币立法与零售终端落地将”十年后的威胁”提前到24-36个月的估值窗口。虽然支付巨头正在通过”网络即服务”、托管结算层和Tokenized Deposit等创新构建新的护城河,但需要时间和资本投入。
短期来看,股价下跌已经反映了最悲观的费率压缩情景。若立法条款最终收紧,或卡组织成功将链上支付重新”管道化”,股价存在均值回归空间。中长期而言,投资者需要用二阶导(毛利结构变化)而非一阶导(流水增长)来评估支付公司的护城河是否真实收窄。
稳定币代表着”零费率+利息返还”的并行清算网络。当Walmart/Amazon这样的强势买方和Shopify商户这样的普惠卖方同时拥抱这一创新,传统支付一刀切的高费率模式将难以为继——股价的剧烈波动已经提前发出了警示信号。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