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相关刑事案件中,司法机关经常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准确认定涉案金额。由于国内现行监管政策明确禁止任何机构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定价服务,司法机关通常只能在判决后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虚拟货币变现处置。然而这种滞后性处理方式往往难以应对虚拟货币价格剧烈波动的现实情况。
刘律师在实务中发现,从案件立案到最终判决的漫长过程中,涉案虚拟货币价值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波动不仅影响着案件定性,更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那么司法机关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特殊状况?
刘律师将从虚拟货币的波动特性、涉案金额认定的法律意义以及实务操作建议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颇具挑战性的法律难题。
虚拟货币市场的剧烈波动特性
就在刘律师撰写本文时,比特币价格已跌破9.3万美元大关。虽然分析加密货币价格走势属于金融范畴,但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每逢中国春节期间,加密货币市场往往难见起色。
(农历大年初六的加密货币市场一片”红火”,虽然红色象征着传统喜庆,但对投资者而言却意味着资产缩水)
价格剧烈波动是加密货币的固有特征(稳定币除外),这与法律追求稳定性的本质形成鲜明对比。实务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立案时扣押的虚拟货币价值100万元,到判决时可能飙升至1000万元,也可能归零。前者会让办案机关和受害人感到欣慰,后者则可能导致案件定性发生根本变化,这种不确定性给司法实践带来巨大挑战。
涉案金额认定的法律意义
在虚拟货币相关刑事案件中,涉案金额往往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的界限。以诈骗罪为例,涉案金额低于3000元通常不构成犯罪;在传销案件中,金额是否超过250万元可能直接影响量刑档次。
从立案侦查到审查起诉再到法庭审判,涉案金额犹如”薛定谔的猫”般处于不确定状态,这让追求司法精确性的办案人员倍感压力。可以说,准确认定涉案金额不仅关乎个案公正,更影响着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实务中的解决方案探讨
面对虚拟货币价格波动的现实,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认定方式:
首先是价格认定中心评估。虽然《价格认定行为规范》赋予了价格认定中心相应职能,但”9.24通知”明确禁止为虚拟货币提供定价服务,这使得该方式面临法律障碍。
其次是参考交易所报价。部分法院曾尝试以主流交易所的USDT报价作为基准,但鉴于国内禁止交易所面向居民提供服务,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值得商榷。
再次是第三方机构鉴定。虽然形式上不同于官方认定,但本质上仍属于被禁止的定价服务,且司法鉴定机构并无价格认定资质。
相对可行的做法是以实际交易金额为准。对于已变现的案件,可以销赃金额或受害人实际损失作为认定依据。这里需要遵循”受害人不获利”原则,例如受害人1万元购入的虚拟货币被盗后涨至10万元,仍应以1万元作为涉案金额。只有在无法查明实际损失时,才考虑采用判决时的市场价值。
结语
虚拟货币价格的高度波动性要求司法机关在案件处理中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即便是USDT等稳定币,其价值稳定性也依赖于发行机构的信用。当前司法实践中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涉案虚拟货币处置方案,这对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
- 本文转载自【Panewslab】,著作权归属原作者【刘正要律师】,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