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Blubir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orey Billington的客座观点文章。
绝大多数代币发行都遵循相同的剧本:创始人埋头电子表格数周,律师批量生产免责声明,KOL开始暗示”即将TGE”。但幕后真相是,私募轮投资者只是等待锁定期结束以便抛售。流通量激增,币价暴跌,社交媒体充斥着关于”解锁风险”的讨论。
在这场混乱中,我们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事实:代币是基础设施,而非短期融资工具。
我与80多个团队合作过,反复目睹相同模式:创始人急于发行代币以便不动用股权融资,随后才试图为产品填补应用场景——这种策略鲜少成功。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了所有典型失败案例:过大的内部分配比例、不合逻辑的解锁计划,以及无人使用的”应用场景”。
至此,每次代币购买都只是在帮他人套现。
为何”先融资后规划”的模式注定失败
当代币的主要功能沦为融资工具时,你将面临双重困境:法律风险与市场冲击。
法律层面,若代币缺乏实际效用,其性质将趋近证券——SEC从不认可模糊界定。你可以称其为实用型代币,但豪威测试不会理会你的宣传文案。若再配合快速释放机制与币价暴跌,愤怒的持币人上门维权时请勿惊讶。
但真正的伤害在于战略层面。将代币视为融资捷径的项目,几乎从不为发行后做规划。他们最终围绕锁仓周期、归属图表和投资者压力来构建体系,而非产品使用或用户增长。
于是,他们向尚未准备就绪的市场持续倾泻代币。即使仅释放总供应量的5%,90%的代币解锁仍会导致价格崩溃。而仅未来数月内,计划解锁量就将达到约90亿美元。
先构建商业模型,后设计代币经济
优秀的代币模型必然以商业本质为起点。我指的是那种能向A轮投资者展示的正式规划——它要求你明确公司实际业务、增长路径、收入来源及受益群体。
这种清晰度能给出关键答案:项目真的需要代币吗?代币应如何自然融入产品?用户、验证者、贡献者或流动性提供者如何在需求创造中发挥作用?
厘清这些后,方可开始建模:谁赚取代币?谁消耗代币?谁参与质押?何时进行?接着进行压力测试:”熊市中将发生什么?使用量暴增怎么办?费用、奖励和释放机制如何应对?”
Machinations等工具可协助建模,与见证过数百案例的专家推演模型同样有效。但若基础存在缺陷,任何软件和建议都无力回天。
若非必要,切勿过早发行代币
我对所有团队的建议是:如果产品可以不依赖代币启动,那就应该暂缓发行。通过股权融资、基于里程碑的SAFE协议或收益分成票据支持早期开发。当产品获得市场认可,且代币在闭环中具有明确功能时,才是最佳部署时机。
过早发行只会引发投机,导致未来两年不得不疲于维护币价曲线而非扩展用户基础。
反之,当代币具有核心价值时——例如支付区块空间费用、质押获取数据源或解锁生态奖励——其效用将成为价值锚点。需求随使用量增长,代币在产品内部实现赚取、消耗和循环。此时释放机制不会摧毁价值,因为存在真实活动支撑。
以Solana为例:每日约1400万美元的代币解锁持续压制价格,但网络需求旺盛期屡次推动币价回升。Sui更是典型例证——在1月1日解锁6419万枚代币(约3亿美元)后,币价反而飙升28%,创下5.1美元的历史新高。
创始人应着眼于长期生态,而非发行日盛况
创始人钟爱阶梯解锁和时间绑定机制——简单易建模,且满足”长期激励”的复选框。但时间本身并非有效信号。将解锁与真实里程碑绑定更为高效:活跃验证者数量、功能模块交付、使用目标达成;让代币供应随网络同步成长。
切勿在真空环境中建模。需考虑滑点、熊市和团队延期等因素。若模型无法承受这些冲击,则不具备发行条件。
当你认为模型无懈可击时,更需要找人击碎它。经验丰富的构建者能发现团队因过度专注而忽略的激励缺陷和边界案例。
代币塑造整体市场——故需审慎构建
这本质上是思维模式的转变。若有更多创始人将代币设计视为真实基础设施——而非表面包装或融资技巧——我们将见证更成功的发行与更健壮的生态。
风投资本已开始转向:顶级机构更关注需求闭环而非炒作周期。交易所青睐透明可持续性而非神秘解锁和闪电解营销。当实用型代币深度嵌入使用场景而非浮于表面时,监管机构也更可能以商品规格对待它。
归根结底:若移除代币不会破坏闭环,就不要发行。先构建闭环,再发行代币。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