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文章
-
主权主义者 vs. 全球主义者:区块链的持久承诺为何是主权
区块链行业过度神化了”去中心化”概念,其本质应是实现个体与社区对基础设施、资产和数据的自主控制权(主权)。当前比特币、以太坊等全球网络仅将信任从传统机构转移至验证者群体,仍存在单点故障风险。真正的抗冲突系统需兼具本地化运行能力与全球互操作性,让社区能自主选择信任模型。隐私是主权的基石,未来应是多元主权系统共存的世界——当全球网络瘫痪时,本地经济仍能持续运转。去中心化只是工具,主权才是终极目标。
-
卡尔达诺计划将部分ADA储备金转换为比特币是否明智?
本文为特邀撰稿,作者Shane Neagle系The Tokenist主编 6月13日,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卡尔达诺创始人Charles Hoskinson在直播中提出一项大胆提案:为提升卡尔达诺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地位,该区块链生态系统应设立主权财富基金。 具体而言,建议将ADA国库储备的5%-10%(约12亿美元)转换为比特币或稳定币形式的代币…
-
加密货币需要回归本源
本文为Horizen Labs首席执行官Rob Viglione的客座观点文章 2009年,比特币从一个激进愿景中诞生:打造去中心化、透明的金融体系,让个人权力凌驾于机构之上。 然而发展过程中,短期牟利、内幕交易和激励错位逐渐遮蔽了这一愿景。 要重拾变革潜力,加密行业必须回归初心。这意味着采用公平启动机制和可持续架构,使参与行为与长期价值创造保持一致。 我们…
-
为现实世界而设计:构建Finternet的思考
本文探讨了金融互联网(Finternet)作为下一代金融架构的革新理念,提出通过可验证凭证与互操作协议构建开放协同层,解决当前金融系统碎片化、孤岛化的核心痛点。印度数字基建专家Siddharth Shetty指出,现有体系如同”为每辆车修专属道路”,跨境协作依赖脆弱集成。金融互联网借鉴TCP/IP的开放架构,将密码学工具与制度规则深度融合,使资产、身份和权益跨系统无缝流转,重获物理世界”凭证随物流转”的简洁性。其实践已延伸至房地产、能源等领域,为开发者、机构及监管者提供新范式——在技术赋能与制度信任间建立平衡,最终实现”价值如信息般自由流动”的愿景。这一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重构全球金融基建的协同逻辑。
-
Solana网络扩展将重新定义区块链扩容
本文探讨了Solana网络扩展(Network Extensions)技术的创新价值及其与以太坊Rollup的差异化路径。Solana通过原生模块化设计,在保持主网统一性和流动性的同时,为开发者提供可定制共识机制、交易逻辑的专属执行环境,避免了传统侧链或Rollup导致的碎片化问题。该技术特别适用于高频DeFi、物联网和游戏等需要高性能定制的场景,其ZK压缩等方案在吞吐量与灵活性上展现出优势。相比以太坊L2聚焦通用扩容,Solana将专业化功能深度集成至L1架构,可能直接跨越”Rollup战争”阶段。这一范式转变或将重新定义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竞争维度,从单纯扩容转向应用场景适配能力的较量。
-
加密货币已成熟:为何劳力士行情在2025年暂缓
****
本文探讨了加密货币市场与奢侈品(如高端腕表)价格关联性的演变。2020-2022年牛市期间,比特币与劳力士等奢侈品的价格高度同步,成为加密财富的象征。然而,2025年比特币再创新高时,奢侈品市场却停滞不前,呈现“大脱钩”现象。这一变化源于机构资金涌入、市场成熟化及宏观环境转变——比特币逐渐被视为对冲工具而非投机资产,其资本结构、投资者行为及市场叙事均发生根本性变革。文章指出,加密行业正迈向更成熟的阶段,交易所需适应长期战略需求,提供合规、稳健的基础设施。曾经的“炫耀经济”时代虽已结束,但比特币作为战略资产的价值正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