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行业正面临高成本、低效率以及严峻的合规风险,尤其是义乌“冻卡”事件频发,令许多中小跨境商家陷入困境。近期,有关义乌商家使用稳定币应对资金冻结的讨论不断升温。本文将从实际应用出发,分析稳定币在中国跨境贸易中的潜力与局限,揭示其与网络传言之间的巨大差距。尽管稳定币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速资金周转与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方面具备理论优势,但在中国大陆的推广仍面临政策限制、运营风险及商业模式障碍等多重挑战。
一、中国跨境贸易支付的结构性问题:从“冻卡”事件说起
作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市场,中国在跨境贸易中仍存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浙江义乌和广东深圳为代表的贸易枢纽,集中体现了当前跨境结算中的结构性困境。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三高难题”:
- 高成本与低效率: 银行电汇(如SWIFT)通常需要2–5个工作日才能到账,部分新兴市场甚至超过7天,手续费高昂,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现金流。
- 高风险: 传统体系过度依赖美元主导的SWIFT系统,使其成为地缘政治中的潜在制裁工具,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 “冻卡”困境: 随着反洗钱与“断卡行动”监管趋严,义乌、深圳等地商家因涉嫌不明资金流入导致账户被冻结的情况显著增加。部分诈骗赃款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贸易环节,致使商家账户被公安机关冻结,资金链断裂,甚至面临破产。
二、稳定币:跨境支付的新兴替代方案
稳定币是一种以法币(如美元、港币)为锚定对象的加密货币,兼具区块链的透明度、高效性与货币稳定性,可实现“支付即结算”,大幅提升资金流转效率。
- 全球监管逐步完善: 2025年,美国《支付稳定币法案》与香港《稳定币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推动稳定币走向合规化。
- 在跨境贸易中的核心优势:
-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稳定币可实现点对点清算,省去中间行费用,将交易成本从3%降至0.1%,到账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 增强金融韧性: 不依赖SWIFT系统,为企业在地缘冲突中提供备用支付路径。
- 推动业务创新: 作为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基础设施,稳定币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等创新场景。
三、稳定币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与前景分析
尽管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优势显著,但其在中国大陆的实际使用率极低,与部分夸张的网络传闻不符。
- 义乌与深圳商家使用现状: 所谓“义乌稳定币支付达百亿美元”的说法缺乏可靠数据支持。多数受访外贸企业表示对稳定币“不了解”或“从未使用”。
- 推广面临的核心障碍: 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结算的企业将无法享受6%–13%的出口退税,同时缺乏银行流水记录,影响企业融资与信用评估。
- 香港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验: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枢纽,香港正成为稳定币合规应用的试验场,探索其在跨境贸易中的可行性。
- 与数字人民币(e-CNY)的互补可能: 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数字货币,更适合政府主导的大宗贸易及“一带一路”项目;而合规稳定币则可能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高频、小额跨境交易,二者在不同场景中或形成互补。
四、稳定币的风险与合规挑战
- 政策限制明确: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 稳定币自身风险: 包括信用风险(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风险(挤兑危机)及技术风险(智能合约漏洞、黑客攻击)。
- 商业与操作风险: 除无法享受出口退税外,企业还面临融资难、渠道不透明等实际问题。
结语
稳定币虽在理论上为跨境贸易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支付新选择,但在中国的实际落地仍面临政策与商业模式的双重制约。未来,稳定币的发展或将更多依托香港等离岸市场进行合规探索,并与数字人民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中国跨境支付体系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进程。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