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作者:Sasha Shilina,Episteme创始人、Paradigm研究所研究员
2024年,《自然》杂志发布报告显示,科学论文撤稿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超过1万篇因欺诈、重复或方法缺陷被撤回。曾经作为学术合法性基石的同行评审机制,如今正面临严峻挑战——流程缓慢、缺乏透明度,且极易被操纵。
更令人担忧的是,基于这些缺陷数据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正在生成看似自信实则荒谬的结果。论文引用虚构研究,学术决策受影响力而非逻辑主导。互联网曾被视为知识民主化的推动力,如今却沦为错误信息、点击诱饵和指标操纵的战场。
我们正深陷一场认知危机。
然而,在Crypto X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论坛这些看似边缘的领域,一种新的架构正在悄然兴起——其目标并非转移价值,而是验证真相。
知识的二层网络:重新定义科学可扩展性
在加密世界中,二层网络旨在提升可扩展性,帮助以太坊更快、更便宜地处理交易。但如果真正的瓶颈并非金融,而是认知层面的呢?
当前科学体系难以扩展。声誉等级、传统期刊和资助机制形成重重阻碍。优秀假设在申请资金的漫长过程中被埋没,重复性研究得不到激励,错误往往需多年才能纠正——如果还能被纠正的话。
那么,“真相的二层网络”究竟如何运作?它将科学假设转化为链上对象,公开、持久且开放审查。参与者不再仅在社交媒体表达观点,而是用真金白银对信念下注,使其暴露于真实风险之中。这一混合流程结合了AI解析证据、人类验证者质疑或确认结果、去中心化预言机透明记录成果。关键在于,激励从追求声望转向追求精确,奖励正确而不仅是权威。
这不仅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或去中心化科学(DeSci),而是更具颠覆性的代理性去中心化科学(DeScAI),甚至可称为“认知金融”:一个围绕声明而非代币构建的市场。
押注现实:重塑学术经济模型
这远非科学赌博,而是一场结构性变革。当前学术体系奖励“有趣”而非“正确”——吸引眼球的论文获得关注与资金,无论结果是否可复现。相反,重复验证、零结果和基础研究往往被忽视。
预测市场能够扭转这一局面:它为正确性付费。不论你是否高声、知名或受机构认可,只要对世界的判断准确,就能赢得回报。例如,若生物技术研究员预测某化合物可让小鼠肿瘤缩小20%,正确即获胜,错误即承担损失。规则简单、透明且残酷诚实。
在这一模型中,信念成为可量化资产,知识实现流动性。市场交易的不再只是代币,更是认知信心。
重新思考预言机问题:谁来决定真相?
加密货币中的“预言机问题”指如何无信任地将现实数据上链。而在认知架构中,预言机不再仅是价格来源,而是真相的仲裁者。
这引发关键问题:谁有权判定真相?AI能否成为可靠裁决者?市场出错时又该如何?
答案在于摒弃单一预言机,转向协议化流程:部分自动化、部分争议、部分历史记录。参与者可挑战、更新和完善声明,使真相迭代、开源、对抗化——如同代码开发一般。
尽管这可能带来认知波动,但在连诺贝尔奖得主都会犯错的世界里,波动难道不优于停滞吗?
从出版到协议:知识体系的范式转移
互联网颠覆了出版,区块链颠覆了金融,而今我们正见证第三波颠覆:知识的协议化。
在这一新范式下,论文不再是静态PDF,而是嵌入预测权重的动态合约,既提供信息也接受检验。引用不再仅是学术礼仪,而是转化为带信心分数、可追踪影响的链上链接。曾封闭的同行评审转变为开放的对抗性验证市场,声明在公众监督下被挑战、修正和解决。
科学从而不再是静态档案,而成为经济化、动态化、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真相成为新资产类别:为信念定价的时代已来
我们已为金钱、时间与注意力定价,却从未真正为信念定价——直到现在。
新兴市场奖励验证而非投机,是在信息噪声时代中围绕真相重建激励的重要工具。问题不在于这些市场是否存在风险(所有市场皆有风险),而在于:我们能否承受不尝试的代价?
如果加密货币是新的互联网,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表情包、 meme币和猴子JPEG。我们更需要支撑下一个认知时代的基础设施:在关键时刻,于公众视野中验证重要命题。
下一层重大突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真相。
观点作者:Sasha Shilina,Episteme创始人、Paradigm研究所研究员。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5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