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身份即便采用零知识证明包装,是否仍存风险?

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Gateio)

注册芝麻开门享最高$2,800好礼。

币安

币安(Binance)

币安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注册领100U。

零知识证明(ZK)虽能保护隐私,但单一数字身份模型存在强制性和监控风险。Vitalik Buterin指出,身份系统需避免集中化与统一化,而应支持多元化、情境化的去中心身份。已有项目采用基于场景的DID方案,确保用户可验证但不可追踪,维护网络自由与隐私。数字身份的未来应是人性化且多元的。

数字身份即便采用零知识证明包装,是否仍存风险?

本文为 Billions.Network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Evin McMullen 的客座观点文章。

ZK 并非救世主:数字身份必须保持多元化的三大原因

零知识证明(ZK)封装的身份系统曾被吹捧为解决网络身份验证问题的终极方案——既能提供可验证且保护隐私的人格证明,又无需依赖政府、平台或生物特征数据库的信任背书。

但正如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在六月文章中指出,单纯加密技术无法解决”架构层面”的强制控制问题。当身份系统变得僵化、中心化且追求一刀切时,匿名性将消亡,强制管控便成为必然。

Vitalik 提出的风险并非理论推演。当系统试图在多元互联网世界推行单一固定身份时,这种结果不可避免。一人一号看似公平——直到它变成强制措施。即便加入ZK证明,也不过是为枷锁添加了加密涂层。

数字身份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焦点:七国集团去年委托撰写政策报告,欧盟也于六月在柏林召开峰会评估电子身份监管框架

ZK技术的局限性

零知识证明允许用户通过密码学方法验证年龄、居住地、唯一性等声明,而无需暴露原始数据。这好比展示一个密封信封,所有人都能确认内含正确答案却无需拆封。理论上这应该保护隐私,但正如Vitalik所言,问题不在于证明隐藏了什么,而在于系统预设了什么。

多数ZK-ID方案遵循核心设计原则:一人一身份。这对投票或防机器人或许有效,但现实中人需要跨越工作、家庭、网络等多重社交场景,无法被单一身份简单映射。强制推行一人一ID模式——即便采用ZK封装——只会打造出易被武器化的脆弱系统。

在此系统中,强制关联易如反掌。雇主、政府或应用可要求用户披露所有关联身份。当身份跨应用复用或锚定不可变更凭证时,匿名性将彻底消失。即便存在不可关联的假象,也会在机器学习、关联分析或传统权力压迫下土崩瓦解。

始于隐私工具的系统,终将成为监控基础设施——只是戴着更精美的界面面具。

问题不在身份,而在统一性

ZK封装系统的失败并非技术缺陷,而是因其架构固守过时的身份观念:单一、静态、中心化。这既不符合人类行为模式,也有悖互联网运作逻辑。

解决方案是多元化。与其使用全球通用ID,不如构建按场景区分的身份模型:在每个应用、平台或社区中呈现不同的可验证人格——既证明人类身份与可信度,又保持情境独特性。凭证局部化而非全局化,可验证但不可追踪。任何人都无法——包括你自己——被强制全面披露身份信息。

这并非空想,实践已在推进。

情境化身份与档案DID实践

现有方案采用应用级去中心化标识符(DID),即使合谋的平台也无法关联用户不同身份。

这是架构层面的革新,而非单纯密码学改进。我们无需构建绑定单一身份的全局注册表,而是将信任锚定于多元模型:采用去中心化声誉图谱、选择性披露、不可关联凭证,以及强制执行情境化验证(而非静态标识)的ZK证明。

该体系已被TikTok、德意志银行等9000多个项目采用,且不仅服务于人类。Billions Network的DeepTrust计划依托相同框架,为AI智能体提供可验证身份与声誉——这在自主系统日益主导的互联网时代至关重要。

勿用更好的锁对抗监控

有人视身份系统为必要之恶——防治虚假信息与垃圾信息的手段。但良好的身份设计无需监控,只需情境化验证。

我们不需要统御一切的单一ID,而需要让人们在必要时证明所需属性,且不将每次交互变为永久记录的系统。想证明非机器人?验证唯一性即可。需证明年满18岁?无需提交生日、邮编和生物模板。

关键是要抵制”合规即中心化”的思维惯性。采用强制生物识别、刚性注册表或全局数据库的身份系统看似高效,实则带来不可逆数据泄露、歧视性排除甚至地缘政治滥用等灾难性风险。生物数据不可轮换,静态身份不可撤销。中心化模型无法真正安全,只会被时代淘汰。

未来已至:Vitalik的正确预言与现行解决方案

Vitalik 警示道:即便采用最顶尖密码学,身份系统仍可能固化成其试图预防的危害体系。我们认同这种担忧,但相信存在前进之路:既不妥协隐私,不强求统一,也不将人变为全局注册表中的节点。

这条道路正是多元化与去中心化,且已在实践中。

不应将最优秀的密码学工具用于捍卫陈旧理念,而应构建契合人类真实生活与互联网理想形态的系统。

数字身份的未来不必追求通用,只需回归人性。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7015.html

CHAINTT的头像CHAINTT
上一篇 2025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9月1日

相关推荐

  • 以太坊计划未来十年内成为”全球计算机”

    以太坊从十年前Reddit上的构想发展为现代金融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一。V神等创始人2014年通过预售筹集1,830万美元,奠定发展基础。如今以太坊已成为市值第二大区块链,支撑DeFi、NFT等创新,并完成向PoS的转型。Consensys CEO强调以太坊作为”抗脆弱”信任层的价值,吸引黑石等传统机构入驻。未来十年,以太坊基金会计划将其打造为AI、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底层基础设施,同时保持去中心化核心价值,成为嵌入日常生活的”全球计算机”。

    2025年7月31日
    2900
  • 陪审团就Roman Storm涉Tornado Cash案审判陷入僵局

    罗马风暴(Roman Storm)案陪审团审议四天后陷入僵局,法官表示可能接受部分裁决。作为以太坊隐私协议Tornado Cash开发者,风暴被控协助洗钱超10亿美元。此案引发加密社区强烈反对,行业领袖警告若开发者因开源代码被追责将开创危险先例。美国司法部对金融法的争议性解读成为焦点,业内人士呼吁立法明确编写代码不应被视为非法汇款业务。

    2025年8月7日
    2600
  • 卡尔达诺计划将部分ADA储备金转换为比特币是否明智?

    本文为特邀撰稿,作者Shane Neagle系The Tokenist主编 6月13日,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卡尔达诺创始人Charles Hoskinson在直播中提出一项大胆提案:为提升卡尔达诺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地位,该区块链生态系统应设立主权财富基金。 具体而言,建议将ADA国库储备的5%-10%(约12亿美元)转换为比特币或稳定币形式的代币…

    2025年6月29日
    9000
  • TON的DeFi是否准备好引领真正的金融革命?

    2024年TON区块链因Telegram病毒式点击游戏爆火,日活钱包激增至近200万,但热潮后流动性回落。DeFi协议数量增长91%,TVL曾达11亿美元。生态依赖Telegram,用户基数庞大但金融工具认知不足。机构投资持续看好,未来需拓展支付、借贷等实用场景,从游戏热点转向稳健金融生态构建。

    2025年8月31日
    1900
  • 日本加密货币困境源于文化因素,减税政策恐难奏效

    日本金融厅提议将加密货币收益税统一降至20%,以推动加密ETF发展,取代现行最高55%的累进税率。尽管日本曾领先监管创新,但根深蒂固的合规文化阻碍发展——严苛的交易所准入条件(需1000万日元资本等)抑制初创企业活力。专家建议采用”先上线后审计”的快速上币机制、建立5亿美元Web3基金、吸纳技术创始人加入监管顾问委员会,以平衡创新与风控。当前政治格局变动可能带来改革窗口,但若监管层无法摆脱风险厌恶思维,日本或将错失加密领域早期优势。

    2025年8月11日
    370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风险提示:防范以"数字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