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涉财产执行案件中,虚拟货币的查控与变价处置始终是全球司法实践中的关键难题。由于其匿名性、跨境流通和技术复杂性,加之各国监管政策对虚拟货币交易合法性的不同认定,传统执行方式面临多重挑战。然而,近期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导和上海市公安局协同配合下,成功对9万余枚FIL币完成变价处置,实现了“境内委托、境外处置、闭环回流”的创新模式。这不仅标志着上海法院首次在刑事涉财产执行案件中成功处置虚拟货币,更为中国乃至全球司法机关破解虚拟货币执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一、司法难题:虚拟货币处置的“三高一难”
在刑事涉财产执行案件中,强化追赃挽损是维护受损群众利益的重要路径。然而,虚拟货币因其特殊性,处置过程面临“三高一难”的困境:
-
高匿名性: 虚拟货币交易具有高度匿名特征,使得追溯资金流向和确定实际控制人极为困难。
-
高跨境流通性: 虚拟货币可在全球自由流通,查封、冻结和处置需应对跨国法律管辖与协作难题。
-
高技术复杂性: 涉及区块链与加密技术等前沿科技,对司法人员的技术认知和实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合法性难题: 各国对虚拟货币交易合法性认定不一,处置过程需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与合规框架内进行。
以上因素导致传统处置方式难以奏效。如何在遵守监管政策的同时提升刑事案件追赃挽损的实际效果,成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重要挑战。
二、上海模式:构建“全链条合规、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面对这一前沿司法挑战,上海法院在政策法规与操作路径方面开展充分调研,并在上级部门指导下联合多单位,探索出“全链条合规、多主体协同”的变价处置机制,具体包括:
-
境内委托: 人民法院委托经先行试点的第三方机构处置涉案虚拟货币。
-
境外处置: 第三方机构提供履约担保后,转委托具备资质的境外代理商完成境外交易环节。
-
合规平台: 境外代理商通过香港证监会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以不低于交易日前20日均价的价格完成处置。
-
闭环回流: 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审批手续后,资金结汇转入人民法院案款专户,依法没收上缴国库或发还被害人。
宝山区人民法院此次成功实践严格遵循上述机制,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导与上海市公安局协同下完成,标志着中国司法机关已在虚拟货币处置领域形成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合规路径。
三、里程碑意义:为全球司法实践提供范例
上海法院成功处置9万余枚FIL币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
破解司法难题: 首次在刑事涉财产执行中成功处置虚拟货币,为解决长期困扰司法机关的执行难题提供实践经验。
-
维护受损群众利益: 加大追赃挽损力度,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提升司法公信力。
-
彰显司法创新精神: 展现上海法院积极探索与勇于创新的执行理念,为全球司法机关提供范例。
-
强化监管与司法协同: 此次处置依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公安局的紧密协作,体现监管与司法在应对新型犯罪中的高效配合。
-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通过合规处置阻断非法资金流通,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
四、展望未来:持续探索创新执行方式
未来,上海法院将继续探索创新执行机制,强化刑事涉财案件追赃挽损,切实维护当事人权益与司法公信力。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虚拟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相关法律问题也将不断涌现。上海法院的实践为应对更复杂虚拟货币案件奠定基础,预示着中国司法机关在数字资产治理领域的能力将持续提升。
结语:
上海法院以“境内委托、境外处置、闭环回流”模式成功处置9万余枚FIL币,破解了刑事涉财产执行中虚拟货币处置的难题。这不仅是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国在数字资产治理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司法机关在面对新兴技术挑战时坚守法律与创新并重的智慧与能力。
相关推荐阅读:中国网信办鼓励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央行与印尼合作提速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4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