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来自多所高校的代表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加密工作组会面,共同商讨质押规则手册制定事宜。
与会者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以及风投机构Placeholder的代表。
根据会议纪要,讨论聚焦于数字资产质押的精准定义、经济护栏机制以及开源要求等核心议题。
共同基金监管模式借鉴
代表团以”伯克利区块链与法律联盟”(BLAB)名义提议,SEC应仅对执行协议级验证的产品认证”质押”术语,并要求所有零售营销材料在使用该标签前获得预审批准。
他们类比共同基金的”80%命名规则”,强调精确术语能防止托管收益产品伪装成核心网络质押服务。
该小组还建议将公示收益率上限设定为协议基础奖励率,并将中介费用限制在奖励金额的5%以内以遏制激进营销。但若能提供可审计的成本数据,服务商可申请提高费用。
BLAB同时提出标准化披露要求,需在用户界面实时展示网络总收益率、用户净收益及罚没责任,确保钱包和区块浏览器呈现真实风险与费用数据。
此次会议召开前,SEC公司金融部门于5月29日发布公告,声明自主质押、委托质押及大多数非托管服务不触发证券注册要求。
业界认为该豁免仅是起点而非终点。ETF倡导者指出,美国国税局仍需裁定授予人信托架构如何分配质押奖励。
超越豁免的透明度要求
在此政策背景下,高校代表向SEC工作人员强调,仅靠信息披露无法解决流动性质押和再质押协议中验证者权力集中或隐性再抵押循环等问题。
他们要求SEC强制建立公共数据看板,披露验证者影响力、运行时长、审查行为及司法管辖区风险,并对所有参与共识机制的客户端软件实施开源要求。
与会专家进一步建议对控制大量网络质押份额的实体设置许可门槛,参照银行监管模式管理主导型验证者。根据会议备忘录,他们认为结合罚没机制、实时数据和许可制度将”弥合链上执行与现实追责的鸿沟”。
SEC表示将审慎考虑这些建议,学术界和产业界正密切关注质押业务的新监管安全港是否会扩展为成文框架。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