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生活在亚洲时区有个独特体验——你常常一睁眼就会遇到重大新闻,而这类新闻往往不容错过。就像上周五,当萨姆·奥尔特曼突然被OpenAI解雇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喝着早餐牛奶,差点被这个突发新闻呛到。
这个决定实在令人费解。奥尔特曼不仅才智过人,履历辉煌,就在12天前他还刚刚在OpenAI开发者大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讲。安德鲁·科特提出一个激进观点,认为解雇是出于政治考量,因为奥尔特曼推动AI发展的步伐”太快了”。但真相究竟如何?
OpenAI独特的公司架构确实令人困惑。这个最初的非营利组织转型为营利实体后,形成了非营利董事会控制营利公司的奇特结构,同时限制了投资者的获利空间。随着事件细节逐渐浮出水面,未来几周必将精彩纷呈——这会成为奥尔特曼的”乔布斯时刻”吗?他是否会另起炉灶与OpenAI竞争?
更值得深思的是,尽管GPT工具已被数亿人使用,OpenAI的运作机制却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只能站在外围,试图窥探这些AI巨头的内部世界。这种不透明的状态,在AI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的今天,确实令人担忧。
当区块链遇见AI的无限可能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虽然这个方向尚不明朗,但多数人都认同其中蕴含着巨大潜力。提到AI与加密技术的结合,人们通常会想到Akash和Render这类去中心化GPU网络,它们为AI模型训练提供算力支持。这种”卖铲子”的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正是在这种探索中,我发现了Bittensor这个有趣的项目。
初识Bittensor
与专注AI模型训练的Akash不同,Bittensor将目光投向了AI推理环节——即使用训练好的模型生成输出。这个去中心化网络通过TAO代币激励开发者创建各类AI模型,目前已形成27个专业子网,涵盖文本生成、图像创作等多个领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去中心化版的ChatGPT+Midjourney综合体。
网络运行依赖两大核心角色:开发托管AI模型的”矿工”和评估模型表现的”验证者”。验证者不仅要对矿工产出进行排名,还要处理用户提交的具体任务。有趣的是,网络中的参与者会共享知识和参数,通过”专家混合”机制持续优化输出质量。
虽然技术细节复杂,但Bittensor展现的去中心化AI愿景确实引人入胜。它既规避了中心化风险,又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适当的经济激励下,社区共建的AI模型能否超越科技巨头的产品?
TAO代币经济模型
TAO采用了类似比特币的设计:2100万枚总量上限,公平挖矿分配,没有预挖或风投份额。2025年将迎来首次减半。目前流通量约565万枚,市值刚突破10亿美元。网络每天产出7200枚TAO,全部分配给矿工和验证者。
前景与思考
当前的Bittensor仍处于发展初期,虽然拥有狂热社区,但整体规模有限——约5万个活跃账户,最活跃的文本生成子网也只有40余个验证者。但去中心化AI网络的理念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在ChatGPT引爆大语言模型热潮前,AI创业公司往往专注于垂直领域的专有数据和模型开发。而Bittensor可能代表着一种范式转变——它创建了一个共享专有AI模型的新模式,既不必完全开源,又能让更广泛的开发者受益。
展望未来,Bittensor或许能孕育出数千个专业子网,应对从医疗到环保等各领域的特定挑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代币经济设计——完全摒弃了当下项目常见的VC导向模式,回归比特币式的公平分配理念。
虽然Bittensor的前景尚不明朗,可能成就百倍增长,也可能归于沉寂,但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创新潜力,确实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撰写时作者持有TAO并参与质押验证)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