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Gateio)

注册芝麻开门享最高$2,800好礼。

币安

币安(Binance)

币安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注册领100U。

以太坊 Rollups 战事终结,DA 叙事崛起 随着 StarkNet 空投落地,以太坊 Rollup 竞争进入尾声,行业焦点转向数据可用性(DA)层。模块化趋势下,以太坊主动分层扩容,比特币被动成为 DA 层。Celestia 等外部 DA 方案凭借低成本挑战以太坊正统性,而 EigenLayer 通过再质押机制强化 ETH 价值捕获。DA 之争本质是经济博弈:Rollup 需平衡安全成本与发币收益,比特币 DA 化受限于高成本仍处早期。当前 DA 赛道呈现链内(以太坊/EigenLayer)与链外(Celestia/Near)方案对垒格局,长期竞争将随模块化进程持续深化。

转发原文标题:以太坊 Rollups(STARKNET)战事终结,新叙事 DA 待发

以太坊 Rollups(STARKNET)战事终结,新叙事 DA 待发

区块链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模块化变革。以太坊正主动将自身拆解为模块化架构,而比特币也在被动接受着模块化的改造。随着StarkNet空投的完成,以太坊Rollup领域的竞争格局已基本尘埃落定,行业注意力开始转向数据可用性(DA)这一新兴叙事。

上期视频已经制作完成,深入探讨了并行EVM及各公链的未来发展格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x4y1y7q6/

数据可用性这一概念虽然重要,但其表述并不完整。它主要描述了交易数据传输至执行层之外的重要性,却缺乏明确的主谓语结构。实际上,DA机制涉及区块链的基础运作原理,我在之前的符文文章中曾以比特币为例进行过详细阐述。从铭文到符文,比特币上资产发行标准的范式发展推演

以太坊叙事乏力,DA 中途接棒

模块化是DA兴起的前提条件。以太坊通过横向分片和纵向分层实现模块化,其中Rollup负责交易处理,主网则承担DA和共识功能。DA的火热表明分层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同时也标志着Rollup竞争已进入尾声。

随着主网升级计划逐渐常规化,市场需要新的叙事动力。处于Rollup和主网之间的DA层,恰好能够串联起整个生态,成为最合适的叙事载体。狭义上的DA主要解决轻节点如何高效验证全节点数据的问题,这涉及两个关键前提:轻节点通常无法下载完整数据,以及全节点存在造假的可能性。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DA来源于实际需求

在比特币等单体链上,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因为区块头已包含丰富的验证信息,PoW机制也确保了51%攻击仅存在于理论层面。但在模块化链上,由于交易执行、结算、共识和DA分布在不同的层级甚至不同的区块链上,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Vitalik曾明确指出,数据可用性≠数据检索≠数据存储,它特指数据在不被篡改的前提下发布的过程。发布后的存储和检索则不属于DA的范畴。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以太坊上的轻节点无需掌握全部数据即可验证交易有效性,而Celestia等方案则需要证明其存储的数据与以太坊具有同等安全性。

从Vitalik的视角看,数据只要发布到以太坊主网就完成了全部流程,后期的存储和检索无需过度担忧。这确实有其道理,以太坊作为仅次于比特币的公链,其安全性已无需额外证明。然而,当交易数据和共识数据不完全在以太坊体系内流通时,数据的发布、检索和恢复就需要特别关注,这也正是Celestia、Near DA等方案需要证明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

模块化是DA叙事兴起的直接推手。以太坊主动选择了模块化道路,目前正处于混合架构的过渡阶段。而比特币则被动地接受模块化改造,从早期的OmniLayer到现在的BTC L2,都在尝试将其作为基础层使用。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任意公链都可被模块化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区块链也存在轻节点验证的问题,但并未形成大规模市场需求。只有在模块化链上,各层级分离导致的状态同步和数据存储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毕竟,没有人希望看到The DAO事件后的第二次回滚。

模块化的最早实践可以追溯到闪电网络,它类似于DePIN,是”实践先于理论”的典型案例。USDT最初发行在比特币的OmniLayer上,最终将数据发布在比特币主网,这证明UTXO模型的区块链同样可以实现模块化。账户模型的区块链如以太坊的模块化更为简便,Near DA和Celestia也遵循类似思路。既然一切都可以解耦,那么无论是将比特币作为数据发布对象,还是协助以太坊处理数据,都具备了合理存在的依据。

随着以太坊Rollup战事告一段落,BTC L2正在兴起。模块化已成为扩容的终极方案,无论是安全性、扩展性还是去中心化需求,都可以抽离出主网单独建设。但这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比特币几乎没有成功扩容方案的背景下,BTC L2项目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太坊是对比特币的改进,二者在PoW到PoS、UTXO到账户模型、单体到模块化、脚本到智能合约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模块化正是它们的交汇点,区别在于比特币是被动接受模块化改造,越来越多的L2将其作为DA和结算层。

必须承认的是,”先有模块化的以太坊,产生了Rollup对DA的市场需求,进而催热了DA层”。这个逻辑的隐含前提是Rollup已不再是市场主角,至少对以太坊上的Rollup而言是如此。

我们可以将DA方案大致分为两类:以太坊系的以太坊、EigenLayer、Celestia和Near DA,以及比特币系的闪电网络、OmniLayer和B² Network。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以太坊系的方案仍以ETH和以太坊网络为中心,最终赋能的是ETH。这源于Rollup的经济学设计——Rollup需要向主网支付”过路费”来使用基于ETH PoS网络的安全保障,其中DA成本占据了主要部分。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DA经济学

比特币的情况则简单得多。由于缺乏智能合约和节点审查机制,任何数据都可以写入交易,只需支付矿工费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比特币上的数据一旦写入就无法回滚,BTC L2需要自行解决交易冲突问题。

Vitalik发起了关于L2和Rollup定义与分类的争论,主要依据DA方案的不同来区分Rollup、Validium和Sovereign Rollups。这让人联想到中世纪”除你教籍”的做法。实际上,数据可用性问题并非纯粹的技术之争,其核心关乎ETH在PoS时代的收益,这才是真金白银的关键所在。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Visa总结的Rollup区别

狭义上的数据可用性就是”轻客户端如何验证全节点数据”,其逻辑链条可以概括为:全节点存在造假可能;网络中至少存在一个诚实节点;轻节点需要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比如通过抽样机制交叉验证数据。

以Celestia为例,欺诈证明是其DA运行的核心机制。这种证明方式类似于OP系Rollup的乐观验证过程——先假设为真,发现问题后再进行处理。欺诈证明的推理逻辑是:网络中至少存在一个诚实节点;广播机制正常运作;有足够数量的轻节点可以组合恢复完整数据。在这种逻辑下,可以得出轻节点的安全性与全节点等效的结论。

与OP路线相对应的是ZK路线的有效性证明。以太坊和EigenLayer都采用这种方案,即在事前就生成有效性证明并分发出去,但这需要消耗大量算力资源。

总结来看,Celestia和Near DA组成了链外+欺诈证明+廉价+原生代币的DA方案阵营,而以太坊和EigenLayer则构成了链内+有效性证明+较贵+ETH的DA方案阵营。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各DA方案对比

需要说明的是,完全基于EigenLayer开发的DA方案可能比直接使用以太坊更便宜,而且EigenLayer未来也可能发行代币,但ETH的中心地位不会改变。此外,各DA费用根据Near在去年底的测算,不能代表实时价格,但整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Rollup的角度看,开源节流是提高盈利的两大途径。交易费和发币是主要收入来源,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就在于DA方案的选择。继续使用以太坊虽然安全,但成本过高,这恰恰给了Celestia等方案发展机会。

EigenLayer以ETH为中心,Celestia以TIA为中心。在Vitalik看来,后者无异于吸血鬼攻击——利用以太坊现有生态,最终却为自身代币赋能。

正统性和通用性,兼论比特币和以太坊

个人认为,碎片化的以太坊虽然失去了部分正统性,但其链内DA层仍具备最高安全性,这对比特币和以太坊都适用。正统性也可以理解为对以太坊的适配度,以及扩容方案对比特币主网的依赖程度。

通用性方面需要考虑各DA的设计思路。部分DA方案本身就是专用的L2或L1,如Near等L1 EVM链,以及EigenLayer都将EVM兼容作为重要发展方向。Celestia的情况较为特殊,它引入链下计算机制,理论上可以兼容任意虚拟机,包括EVM,并且正在积极扩张生态,将跨链dApp调用纳入规划。

当然,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模块化思路和DA方案都不尽相同,这种对比更多是出于趣味性考量。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DA方案对比

比特币正在被动地成为DA层。无论是铭文、符文还是BTC L2,都在强调将数据存放在比特币上的重要性。在这个层面上,闪电网络和B² Network代表了两个极端。

闪电网络完全依托比特币主网进行结算,不发行自身代币,日常运作需要BTC质押。但正如我在BTC L2文章中介绍的,闪电网络只是单纯的支付通道,缺乏智能合约支持能力,属于正统性极高但通用性较差的历史产物。

相比之下,OmniLayer有所进步,将比特币主网作为数据发布方案。虽然仍需节点下载完整数据,也缺乏高效证明机制,但考虑到这是”上古”时期的技术,我们不必过于苛责。

值得一提的是,RGB++和CKB等都在尝试为BTC L2探索新路径。我将在适当时机另撰文章,系统梳理BTC L2的最新进展。

以B² Network为例,新时代的BTC L2有意识地将比特币作为DA层。不同于闪电网络和OmniLayer的无意识使用,B² Network将Rollup层数据回传与欺诈证明机制结合,思路与Celestia高度相似。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B² Network技术架构

在设计上,B² Network部分分离了比特币的DA角色。比特币主网更多承担结算层功能,而DA层的数据存储需要B²节点提供额外激励来覆盖去中心化存储成本。虽然其EVM兼容性无需过多考察,但很可能会发行自身代币。此外,如何降低与比特币主网的交互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总体而言,比特币的DA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铭文、符文和BTC L2的大规模应用才能催生真实需求。其发展路径很可能与以太坊相似,但在实现方式上会有所区别,需要特别考虑脚本语言和存储成本的双重限制。

以太坊 DA:围堵 Celestia

DA能够获得广泛关注,Celestia功不可没。有趣的是,Vitalik在2018年曾与Celestia创始人Mustafa共同发表论文《Fraud and Data Availability Proofs: Maximising Light Client Security and Scaling Blockchains with Dishonest Majorities》,阐述了DA的作用机制和实现原理。Celestia的欺诈证明机制、轻客户端等核心设计都源于此。

但令人意外的是,当Celestia真正推出后,却遭到了Vitalik的抵制。经济利益的冲突是核心原因,前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

Celestia缺乏以太坊式的正统性,选择它作为DA层的Rollup也被剥夺了名分。但在廉价优势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项目正在加入Celestia阵营。

Celestia的运作机制并不复杂,其核心在于轻节点通过DAS(数据可用性抽样)机制高效验证全节点数据。它的廉价优势来源于将计算转移至链下,这不仅使DA层高速运转,还能兼容任意编程语言和虚拟机,对开发者非常友好。

目前,各类Rollup方案、RaaS、Rollup开发架构、结算层、跨链桥和钱包等应用都可以通过Celestia进行一站式开发。

以太坊Rollup退场 DA敘事崛起 区块链技术新趋势
Celestia生态

面对外来者的竞争,以太坊一方面强调自身也可以承担DA层功能,并承诺通过持续升级降低费用。但在现有架构限制下,与Celestia、Near打价格战显然不明智。于是,EigenLayer被推上了抵抗前线。

不同于Celestia,EigenLayer本质上是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集合。从这个角度看,EigenLayer就是以太坊本身,但又可以被视为一条抽象的虚拟链。这种二象性使其既能维护ETH的中心地位,又能拓展出DA、排序器、跨链桥等多维功能,Eigen DA就是典型代表。

通俗地说,EigenLayer的流动性再质押(Liquid Restaking)是Lido的套娃版本。如果ETH可以一边质押赚收益,一边兑换成stETH使用,那么stETH也可以继续套娃下去。再质押产生的代币既是收益凭证,也具备完整代币功能。

以太坊转向PoS后,ETH质押数量直接关系到网络安全。目前约有3000万枚ETH处于质押状态,价值约1000亿美元,攻击成本仅次于比特币。既然质押确保了安全性,那么LSD/LRT理论上可以无限套娃,持续放大质押收益。按照1000亿的基础价值,放大十倍也才1万亿美元,以太坊完全能够支撑。

Eigen DA的架构并不关键,重要的是EigenLayer的经济模型能否持续。即便EigenLayer失败,直接使用以太坊主网也完全可行。

限于篇幅,不再对EigenLayer/ETH/EIP-4844 ETH、Near DA和Avail进行深入解读。只需记住,它们都在解决没有全节点数据情况下的有效性证明问题。

结语:DA 是长期竞争

以太坊DA市场的存量竞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Celestia已经率先发行代币TIA,EigenLayer虽然以ETH为中心,但在当前环境下不发币的项目实属罕见。虽然还会有新的DA方案出现,但以太坊上的DA格局已基本定型。

比特币DA化仍处于增量竞争阶段,需要等待BTC L2决出胜负。在我看来,比特币被当作类似以太坊DA层的可能性不大,不仅因为智能合约的缺失,更关键的是成本过于昂贵。说到底,连以太坊都不适合数据存储,更遑论比特币了。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佐爷歪脖山 ],原文标题《以太坊 Rollups(STARKNET)战事终结,新叙事 DA 待发》,著作权归属原作者[佐爷],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gatelearn@gate.io),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879.html

CHAINTT的头像CHAINTT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 Hemi Network:探索区块链整合的未来趋势与优势

    Hemi Network是一个创新的Layer 2协议,旨在结合比特币的安全性和以太坊的灵活性,解决区块链跨链互操作性难题。其核心技术包括Hemi虚拟机(hVM)、Hemi比特币工具包(hBK)和Proof of Proof(PoP)共识机制,为开发者、投资者和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Hemi Network已完成1500万美元融资,由比特币核心开发者Jeff Garzik和区块链安全专家Max Sanchez共同领导,计划通过测试网、主网发布和去中心化治理三个阶段推动项目发展,打造更高效、互联的区块链生态系统。

    2025年9月12日
    2500
  • 美国证交会官员警告:流动性质押指引引发困惑,或酿雷曼式风险

    美国SEC委员Caroline Crenshaw批评近期关于流动性质押的指导意见未能反映该实践的复杂性,认为其增加了法律处理的混乱而非明确性。她指出指导意见存在两大缺陷:基于可疑假设且法律结论附带过多警告条款,难以为企业提供合规指引。前SEC幕僚长Amanda Fischer警告流动性质押可能引发类似雷曼兄弟倒闭的级联风险,指出该机制允许重复使用合成代币获取收益的模式与雷曼高风险操作相似,需加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2025年8月6日
    2500
  • NAKA股价单日暴跌54%,加剧投资者对比特币储备企业的疲态

    KindlyMD转型比特币储备公司后股价暴跌,单日跌54%,月内超90%。公司计划通过股票增发筹集50亿美元购买比特币,引发股权稀释担忧。投资者对数字资产国债策略兴趣减退,灰度报告显示相关产品首次出现净流出。分析师称暴跌与内部抛售及市场周期狂热相关。

    2025年9月16日
    1600
  • 比特币价格波动预测:分析师揭示关键时间点(BTC行情分析)

    关键分析: 市场分析师指出,美国假期及美联储政策观望态度导致比特币近期波动性降低 美中贸易战关键时间节点或将成为影响加密货币市场的新变量 技术指标显示比特币价格即将突破当前窄幅震荡区间 6月19日比特币(BTC)交易清淡,专家预测近期或将出现关键价格波动。 BTC/USD 1小时K线图。数据来源:Cointelegraph/TradingView 夏季市场或…

    2025年6月20日
    3100
  • 区块链投资者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分享

    加密投资正从单纯的价格叙事转向数据驱动的价值评估。以太坊与Solana的对比显示,前者因RWA等高质量活动获得841倍收益倍数,后者则因memecoin主导活动仅获178倍。Hyperliquid凭借100%收入回购机制实现17倍年化估值,Jupiter作为Solana头部DEX聚合器提供11.5%收益,而Helium的移动卸载业务正以180%季度增速推动HNT代币。Pendle则瞄准60万亿美元永续期货市场,其代币在牛市预期下或达1.6倍收益率。区块链数据工具的出现使加密投资进入”用数字讲故事”的新阶段。

    2025年8月28日
    140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风险提示:防范以"数字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