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与RWA的融合探索
上周在香港金钟中港金融菁英交流中心举行的数据跨境座谈会上,来自商务部研究院、港科大及企业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数据跨境流动等前沿议题。基于会议讨论内容,我对数字资产与RWA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思考。
当前,数据要素和数字资产交易已成为政策关注焦点。随着国家大数据局及各地数据局的相继成立,数据资产交易所的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专注于RWA投行服务的机构,RuiHe Capital正与持牌交易所及港资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RWA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0的桥梁,其过渡性特征使其成为数据资产化的理想载体,这点在港科大汪校长推荐的香港RWA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内地推行的数据资产入表及抵押融资政策,主要为国资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但由于这些数据资产流动性不足,本质上仍是银行向国企输送资金的特殊方式。这引发我们思考:数据究竟属于贸易商品还是交易资产?从实践来看,数据交易往往服务于特定目的,如精准营销或信用评估,而非数据本身的买卖。数据资产化的核心在于其衍生价值,而非原始数据。
从资产证券化视角看,数据资产更应被视为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金融工具。运用ADF产业分析框架(资产-交易-金融)可以清晰把握数据资产化的路径。RWA模式通过将底层资产的预期收益代币化,并赋予二级市场流动性,为数据资产交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香港在《促進數據流通及保障數據安全的政策宣言》中提出的匿名化接入和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也为数据RWA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主要有三种路径:首先是数字化程度高的应用场景,如阜博集团的流媒体版权服务,其全线上化的特性天然适合RWA设计;其次是数据衍生的信用增值场景,如DePIN项目通过共识数据提升金融信用;最后是数据的中介价值场景,类似国际贸易中的虚拟资产池模式,通过精准定价算法创造交换价值。
数据资产RWA的实施需要循序渐进:从产品设计到代币化发行,再到二级市场交易,最终可扩展至衍生品开发。对于内地数据资产,可考虑通过VIE架构在香港实现合规发行和交易,形成跨境闭环。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资产生态不仅包含原始数据,还涉及脱敏处理、确权认证、定价算法等完整链条。相较个人数据,产业数据因与工业4.0深度融合,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展现出更丰富的资产化前景。
随着AIGC等技术的发展,动态定价算法将帮助不同产业数据实现合理估值。未来的数据资产生态将日趋多元,涵盖交易主体、流动性提供者、投资基金及专业服务机构等各类参与者。从实践来看,文化流媒体、新能源网络、AI算力、数字医疗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最具数据资产化潜力。
总体而言,RWA为数据资产实现数字化、证券化和全球化提供了可行路径。我们正联合行业领先机构打造RWA专业投行服务体系,诚邀各界同仁共同探索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
(CHatGPT 作图)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