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P稳定币是否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尽头?作为DeFi领域的元老级产品,它们曾风光无限,但如今的市场热情却日渐消退。在追求实用性的浪潮中,人们对去中心化的执着似乎正在松动。随着链上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那些仅服务于小众需求的去中心化稳定币维持高昂的流动性成本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CDP稳定币正逐渐被束缚在自身的生态闭环中,难以与灵活多变的货币市场抗衡。
在CDP稳定币的复兴之路上,Liquity v2正崭露头角。这个由业内顶尖团队打造的项目,在经历了v1版本的”差强人意”后,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理念。本文将深入剖析v2版本的创新之处、面临的挑战以及对LQTY代币的潜在影响。本文基于Delphi Digital于2024年11月27日发布的Liquity v2报告进行了精简整理。
Liquity v2的创新突破
Liquity v1曾因其对去中心化理念的坚守而独树一帜,其稳定币LUSD在多次市场动荡中始终保持锚定。独特的代币经济模型和一次性借款费用设计,使其成为被模仿最多的协议之一。但随着LST的兴起和L2生态的繁荣,其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v2版本最引人注目的革新在于其利率机制和赎回规则。与v1的固定费用不同,v2允许借款人自主设定利率水平。当BOLD稳定币脱锚时,系统将优先赎回利率最低的仓位。这种设计赋予用户更大的灵活性——风险偏好者可以选择较低利率以节省成本,而保守型用户则可以通过设置较高利率来确保仓位安全。用户还可以将利率管理委托给第三方,或采用自动化策略进行优化。
在收益分配方面,v2采用了创新性的75/25比例:75%的BOLD利息流入稳定池,创造了一个类似Ethena模型的可持续收益来源;剩余25%则进入由LQTY质押者控制的协议激励流动性(PIL)计划。通过引入类似GMX的倍增积分机制,长期质押者将获得更高的投票权重。值得注意的是,v2采用商业源代码许可证,目前已有超过15个友好分叉正在筹备中,包括在Arbitrum、Berachain和Hyperliquid等平台的部署。
潜在风险分析
Liquity的创新模式面临着几个关键挑战:首先,在用户体验上能否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其次,其飞轮效应能否在不依赖外部激励的情况下持续运转?再者,众多友好分叉的利益是否能够保持长期一致?最后,坚持主网部署和不可变性会否重蹈v1的覆辙?
在差异化方面,Liquity通过独特的借款模式创造需求,而Maker则依靠其市场领导地位。v2首次提供了利用率模型之外的可行选择,结合其一键杠杆功能,可能成为ETH多头的新宠。稳定池收益率与借款利率之间的正利差,则为BOLD创造了稳定的买方需求。
关于飞轮效应,Liquity尝试用协议收入替代传统的代币激励,这种模式更具可持续性。15个L2友好分叉承诺提供丰厚激励,预计将为BOLD带来6000万美元的激励预算。然而,缺乏原生代币激励可能会延长项目的冷启动周期。
友好分叉既可能通过实验创新反哺主网,也可能因利益分歧而形成竞争。理想情况下,分叉项目应该将部分代币分配给LQTY质押者,使其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捕获工具。在主网策略方面,v2仍然不支持LRT等新兴抵押品类型,这可能再次限制其发展空间。
LQTY估值前景
LQTY的估值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情绪、价值累积机制、BOLD供应量以及杠杆需求等。参考历史数据,2021年CDP稳定币黄金时期,MKR的市盈率中位数达到28,这可能成为牛市中的估值上限。相比之下,现代MKR的市盈率中位数仅为17,反映了市场对成熟协议的苛刻态度。
通过情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悲观情境下(BOLD供应2亿),LQTY价格可能仅为0.29美元;基础情境(BOLD供应8亿)下有望达到3.02美元;而在狂热牛市(BOLD供应30亿)中,价格可能飙升至17.36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轮周期中MIM曾迅速突破40亿供应量,说明这些看似极端的预测其实具有现实可能性。
未来展望
Liquity v2代表着对DeFi主流利率模型的最有力挑战。正如我们在DeFi年度展望中指出的,基于利用率的利率模型效率低下且不够自然。市场驱动的利率机制可能是DeFi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
如果能够克服冷启动难题,Liquity v2完全有可能重振CDP稳定币的辉煌。对于已经进入成熟期的LQTY代币而言,这将是重要的价值重估机遇。实现真正的市场驱动利率并达到关键规模,很可能成为DeFi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尽管目前市场似乎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