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Addison(@0xaddi)一直在深入探讨传统金融与加密领域的交汇点,以及这些交叉领域在实际应用中的核心场景。我们尝试从基本原理出发,对美国金融系统与加密技术的融合进行系统性思考。
关于代币化能否解决金融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目前尚未有定论。而稳定币的发展则引发了新的思考——它们实际上正在创造新的货币形式,这与传统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颇为相似。在这种制度下,银行只需保留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则用于放贷,从而创造出新的货币供给。稳定币的发展轨迹给这种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代币化浪潮席卷全球
当下,”万物代币化”的理念正在兴起,从公开市场股票到私募股权,再到国债,都成为代币化的潜在对象。要真正理解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现有资产所有权体系的运作机制,探究代币化将如何改变这一体系,以及代币化的根本动因。同时,理解”真实美元”的定义及其创造过程也至关重要。
在美国现行体系中,大型资产发行方将证券托管权交给DTCC这样的机构。DTCC管理着约6000个账户的所有权记录,而这些账户又各自维护着自己的账本系统。对于非上市公司,Carta等公司则负责管理企业股权账本。这两种模式都高度依赖中心化的账本管理,形成了复杂的层级结构。
现有的代币化模式往往在传统金融账本之上叠加新的代币化层,这种做法实际上降低了效率,增加了交易对手风险,并可能导致结算延迟。更理想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将DTCC或Carta的账本直接迁移至区块链,让所有资产持有者都能享受可编程性带来的便利。
代币化股票的支持者常常强调其全球市场准入和24/7交易的优势。如果这能帮助新兴市场投资者更便捷地参与美国资本市场,那确实是一大进步。然而,区块链技术是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仍存疑问,因为这更多取决于监管政策而非技术因素。
稳定币与代币化股票在结构上相似,但股票市场结构更为复杂且监管严格。要实现高效的链上市场,需要复制整个传统金融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过,如果立法允许企业直接在区块链上发行数字证券,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市场结构。
真实美元的运作机制
所谓”真实美元”,实际上是美联储账本上的数字记录。目前约有4500家机构拥有美联储主账户,其中几乎没有原生加密机构。这些账户可以接入Fedwire支付网络,享受近乎即时且低成本的资金转移服务。
稳定币发行商通常与拥有主账户的银行合作,而非直接获取主账户。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稳定币发行商不直接申请主账户?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对这类申请持谨慎态度,此前窄银行和Custodia等加密银行的申请都遭到了拒绝。
美联储的谨慎源于对部分准备金体系的维护。如果稳定币发行商能提供接近无风险的高收益产品,传统银行的存款基础将受到冲击,进而影响货币创造机制。根据美联储的核心原则,授予主账户不能危及金融稳定或干扰货币政策执行。
GENIUS法案可能为市值超百亿美元的稳定币发行商提供类似银行的监管框架,但1:1的准备金要求仍将限制其从事传统银行业务。尽管如此,稳定币的全球扩张实际上强化了美元的主导地位,这也是美联储对其发展持相对开放态度的原因之一。
金融创新的未来图景
银行的核心优势在于获得美联储主账户和FDIC保险,这使得银行存款被视为”真实美元”。相比之下,私人信贷机构虽然也能发放贷款,但其债权凭证不具备货币属性。
在加密领域,Aave等协议展现出类似银行的特性。当用户存入USDC获得aUSDC时,如果市场普遍接受aUSDC作为支付手段,那么该协议就在功能上扮演了银行的角色。
稳定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新的货币形式。当用户用美元兑换稳定币时,发行商用这些资金购买国债,而用户仍可自由使用稳定币。这种双重使用性实际上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稳定币的发展客观上降低了政府融资成本,这与加密社区最初的自由主义理念形成有趣反差。虽然目前稳定币规模仅占M2的1%,但如果其规模持续扩大,可能会对美国货币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展望未来,当稳定币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时,监管机构将面临如何平衡货币政策需求与可编程货币创新的挑战。这一进程可能会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