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本文对Michael Saylor过度强调比特币价值储存功能的观点提出质疑,同时阐述了交易媒介功能的重要性,并论证了比特币必须兼具这两种特性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
Michael Saylor选择比特币作为价值储存工具确实有其道理,但过分强调这一功能而忽视其交易媒介属性,实际上是在削弱比特币的革命性意义。就像房地产虽然具备保值功能,但其流动性不足的缺陷在紧急情况下就会暴露无遗。
比特币真正的革命性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货币范式。当我们过分强调”数字黄金”的概念时,实际上是在用传统金融的思维框架限制比特币的可能性。一个健康的货币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价值储存和交易媒介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试想一下,如果比特币只能储存而不能流通,就像被锁在保险箱里的黄金,它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事实上,比特币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人们相信它可以被用来交换商品和服务。这种流通性才是支撑其价值的基础。
Michael在阿根廷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当时他持有的资产虽然名义上仍在,但由于缺乏流动性,实际价值已经大幅缩水。这个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流通性的价值储存就像没有氧气的氧气瓶,看似重要却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观察各类资产市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房地产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年交易量仅占其总价值的极小部分,这导致其流动性严重不足。相比之下,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其总市值,显示出更强的流通性特征。
黄金市场的情况尤为耐人寻味。虽然黄金被宣传为终极价值储存工具,但数据显示其年交易量是总市值的3.5倍。这说明在实际使用中,黄金更多是作为交易媒介而非单纯的储值工具。
货币市场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图景。全球货币总量约120万亿美元,但主要清算系统的年交易量高达数千万亿美元。这种惊人的流通性正是货币区别于其他资产的关键特征,也是比特币应该追求的目标。
现实数据表明,比特币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发展。2024年,比特币第一层区块链的年交易量达到3.4万亿美元,是其市值的近两倍。如果加上闪电网络等二层解决方案,实际流通规模可能更大。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市场已经在用行动证明比特币的流通价值。
当前金融体系的最大问题在于将价值储存与交易媒介功能人为割裂。这种割裂创造了一个掠夺性的系统,让少数人通过接近货币发行中心而获利,而大多数人则被排除在财富保值的机会之外。
比特币提供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它不需要人们先在法币体系中积累财富,再寻找保值渠道,而是从一开始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获得价值和储存价值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
过分强调”永远持有”的叙事实际上延续了传统金融的思维模式。真正的比特币革命在于创造一个新的经济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价值可以自由流动,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
比特币不应该被视为又一个金融工具,它是为普通人设计的货币系统。囤积比特币而不使用它,就像建造一座无人居住的城市。只有让比特币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潜力,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经济体系。
最后,我们要记住:比特币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储存多少财富,而在于它能创造多少可能性。留一些给未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比特币在今天发挥作用,为更多人创造价值。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