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资产配置领域,投资者往往局限于孤立的市场环境分析,而忽略了货币制度这一关键变量。长期以来,60%股票与40%债券的经典配置比例被视为财富管理的黄金法则,这种配置逻辑建立在两类资产在经济衰退期间呈现负相关性的理论基础之上。
然而深入分析历史数据就会发现,这种配置范式仅在特定历史时期有效,比如1980年代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回溯1970年代高通胀时期,或是观察当前市场环境,这种配置策略的适用性都值得商榷。究其根本,资产配置的核心在于对抗通胀风险——我们不仅要追求财富增值,更重要的是保持实际购买力。
通胀本质上反映了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侵蚀,这种侵蚀可能源于货币超发带来的”货币通胀”,也可能来自能源价格上涨、生产率下降等”成本推动型通胀”。通过构建1880年以来的长期数据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资产类别对通胀的敏感度差异。
高质量债券与通胀呈现典型的负相关关系:通胀上升时债券收益率攀升,而通缩时期则收益率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地产、黄金等实物资产以及比特币等新兴资产往往能在高通胀环境中保持坚挺。股票的表现则更为复杂,其估值与通胀呈现非线性关系:在2-3%的温和通胀区间达到峰值,偏离这一区间都会导致估值下滑。
198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环境造就了股票债券负相关的市场特征,这也正是60/40配置策略得以盛行的土壤。但历史经验表明,当通胀突破3%的临界点后,股票债券将转为正相关,传统配置策略的分散风险功能就会失效。1970年代高通胀时期,金融资产集体表现低迷,而实物资产却大放异彩,这一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货币通胀风险加剧
当前全球正面临货币贬值的系统性风险,政府债务货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固守60/40的传统配置模式可能面临重大挑战。我们认为,投资者应该适度减持普通债券,增加通胀挂钩债券(TIPS)的配置比例,同时提高实物资产的配置权重。
虽然股票在温和通胀环境中表现优异,但在高通胀压力下,企业盈利将面临严峻考验。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债券收益率的持续攀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通胀不确定性的担忧。美国因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政策调整,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日本在摆脱通缩后,正步入温和通胀的”甜蜜点”;中国则处于应对通缩压力的政策调整期。
资产配置新思路
面对货币通胀的长期威胁,我们建议对传统配置方案进行结构性调整。以60%金融资产为基准,可以考虑调整为60%股票、10%TIPS、10%现金、10%黄金、10%比特币的多元化组合。当然,优质房地产等实物资产虽然具有抗通胀特性,但考虑到流动性因素,未纳入这一标准配置方案。
从区域配置角度看,美国市场可能已经越过通胀”甜蜜点”,欧洲市场仍处于理想区间,而中日市场则呈现差异化特征。投资者在布局亚洲市场时,需要特别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额外波动。
免责声明:
- 本文转载自[资本战争]。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迈克尔·霍威尔]. 如果对此重印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他们会及时处理。
- 责任免责声明:本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的翻译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禁止复制、分发或抄袭翻译后的文章。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