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币安(Binance)最新发布的一项覆盖1900名澳大利亚用户的调查报告,58%的受访者希望更便捷、无额度限制地向加密货币交易所存入资金,另有22%的人甚至为了更顺畅地购买加密货币而更换了银行。
币安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总经理 Matt Poblocki 在接受 Cointelegraph 采访时指出,金融服务的顺畅接入直接影响用户的市场参与意愿、信心与信任。银行设置的障碍不仅拖慢行业采用速度,更限制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
“不一致的金融服务接入不仅带来糟糕的用户体验,还可能将用户推向监管较弱的平台——这对消费者乃至整体金融系统都构成潜在风险。”
尽管澳大利亚近年来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例如2018年将交易所纳入反洗钱(AML)框架,并强制要求其在 AUSTRAC 注册,银行对加密行业的限制依然存在。
2024年6月,澳大利亚推出了首支直接持有比特币(BTC)的ETF,随后又在10月推出以太坊(ETH)ETF,标志着加密资产进一步走入主流金融视野。
本周二,Coinbase 与 OKX 两家交易所宣布为澳大利亚自主养老金基金(SMSF)推出专属服务,首次为加密货币进入养老金体系打开通道。
银行限制频发,加密用户与企业双双受阻
OKX 澳大利亚首席执行官 Kate Cooper 透露,尽管她本人有传统银行业背景——曾就职于澳洲国民银行(NAB),目前担任加密交易所高管,但仍面临银行拒绝为加密企业服务、甚至阻止用户向交易所转账的情况。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作为国内最大银行,已设定每月向加密货币交易所转账上限为1万澳元(约6527美元)。
Cooper 表示:“我们频繁接到用户求助,他们询问‘我的银行不允许操作,你们知道哪些银行支持吗?我该怎么办?’”
“我不确定这是否影响加密货币的整体采用率——澳大利亚超过30%的参与率其实很高。但种种限制无疑引起大量客户不满。”
澳大利亚反洗钱机构 AUSTRAC 已于今年3月发布新指南,明确指出银行无需对加密货币实施全面禁令。
银行账户无故被关,加密从业者处境艰难
Kraken 澳大利亚总经理 Jonathon Miller 透露,该交易所许多客户甚至员工都因参与加密货币活动而被银行关闭账户。
所谓“账户关闭”(debanking),是指银行单方面终止与被认为存在风险的个体或企业的服务关系,这一现象在美国“锁喉行动”(Operation Choke Point)期间就曾引起广泛争议。
Miller 表示,加密企业普遍面临银行服务准入难的问题,“这导致行业集中风险加剧——本地交易所和初创公司往往只能依赖极少数合作银行”。
“这恰恰提醒了我们加密货币存在的意义:如果某个中介可以随意切断你获取金融服务的通道,那么所谓的金融系统本身就有缺陷。”
Poblocki 补充说,币安在澳大利亚也面临类似障碍。用户虽可通过信用卡或借记卡买卖加密货币,却无法通过银行转账存取澳元。他强调,这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并非个例。
尽管如此,交易所仍在积极拓展替代出入金渠道,并持续推动更可持续的银行合作解决方案。
立法被视为打破银行壁垒的核心出路
Cooper 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推出“贴合行业需求的立法”。她透露相关立法草案有望在本月底公布。
“明确的法规将帮助区分合规运营者与不良行为者,为银行辨别谁在受监管范围内运营提供清晰依据。”
澳大利亚现任工党政府曾在联邦大选前提出一套全新的加密货币监管框架,旨在规范交易所运营并系统解决“账户关闭”问题。
澳大利亚财政部于3月提出新加密法规的四大优先事项。来源:澳大利亚财政部
Miller 指出,清晰的立法与监管指引对遏制账户关闭现象至关重要。尽管部分机构已有所行动,但行业整体仍未实现平等银行服务接入。
他强调,当前最急需的是更精细化的尽职调查机制——能够明确区分恶意操作者与合法合规的企业。
Poblocki 同样认同立法的必要性,并呼吁“政府、银行与行业间应加强协作,以提供更高水平的监管清晰度”。
“明确的监管指引加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是解决‘去银行化’问题的最佳路径。”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