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期积极推进稳定币监管与银行监管的政策衔接,旨在推动合规稳定币更顺畅地融入本地银行体系及传统金融服务。立法机构已通过《稳定币条例》,并确定了监管框架的生效时间。随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发布实施指引和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牌照申请、储备资产管理、赎回机制及反洗钱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为配合新监管框架,监管部门正就银行对加密资产的资本计量和风险权重展开讨论,倾向于在保障存款人及金融体系安全的前提下,对受监管稳定币实施更具针对性的资本处理方式,以降低合规银行在提供稳定币服务时的资本成本。
这一政策动向并非孤立。多家市场参与者及国际银行已表现出通过合规渠道发行或参与稳定币业务的兴趣。近期,已有银行与企业筹备推出与港元或其他主要外币挂钩的稳定币项目,显示在明确的监管规则下,传统金融机构对数字资产业务的探索意愿增强。
监管机构表示将采取限量发牌、分阶段推进的策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保持审慎,优先支持以港元或主流外币为锚的稳定币,并要求发行人保持高质量、高流动性及低风险的储备资产。
对银行而言,资本规则的细化具有重要实务意义。目前,多数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加密资产适用较高的风险权重,这提高了提供托管、交易或持币服务的门槛。如果监管允许对许可稳定币或其合格储备资产适用较低风险权重,银行将更有动力开展相关业务,但同时也需配套建立严格的合规、审计及赎回保障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政策调整也伴随宏观与执行层面的风险。监管机构强调,在推动便利化的同时,将坚持“同业务同风险、同风险同监管”的原则,避免出现监管套利。银行参与稳定币业务的意愿,实际取决于规则的透明度、储备资产的可审计性、赎回清算机制的确定性,以及反洗钱与客户尽职调查(CDD)的可操作性。
从产业影响来看,优化资本规则有助于将合规稳定币纳入主流支付与结算场景,推动跨境支付、贸易结算和企业数字资产管理发展,并为金融机构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此举还可能吸引更多国际机构通过香港的合规框架开展稳定币发行与分销业务,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区域数字资产枢纽的地位。
然而,任何政策宽松都需配以清晰的监督、审计与危机应对机制,以防范流动性风险、储备资产质量下降或市场操纵等问题向传统金融体系蔓延。
总体来看,香港正采取稳步接轨的策略,在立法明确稳定币监管框架后,逐步调整银行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计量方法、合规机制及跨机构协作体系。政策能否在鼓励创新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将直接影响其落地效果,并关系香港在全球数字金融竞争中的位置。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