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节选自我们最新发布的2023年加密货币地理报告。点击此处获取完整报告
在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东亚地区以8.8%的全球交易份额成为第五大活跃的加密货币市场。

虽然东亚市场的机构参与度不及其他主要市场,但该地区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中东、北非和拉丁美洲等规模相当的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地区的加密货币活动近年来呈现明显下滑趋势。2019年时,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交易量和采矿产业,这里曾是全球最活跃的加密货币市场之一。尽管目前该地区仍保持相当的活跃度,但中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一系列禁令(详见报道)导致过去两年交易量持续走低。

香港正成为推动东亚加密货币市场发展的新引擎。过去一年里,香港推出多项加密货币友好政策和监管措施,引发市场乐观情绪。有分析认为香港作为加密货币中心的崛起可能预示着中国政府对数字资产态度的转变。数据显示,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香港接收了64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交易量,虽然不及中国大陆的864亿美元,但考虑到香港人口仅为大陆的0.5%,这一数字显得尤为突出。

香港活跃的场外交易市场是这一现象的主要推手。场外交易(OTC)通常服务于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通过私下交易避免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下图展示了香港与其他东亚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交易规模对比,清晰地体现了香港在大型机构交易中的优势地位。

相比中国大陆,香港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交易中占比更高。而韩国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由于当地法规限制,金融机构参与加密货币交易面临诸多障碍。日本的市场结构则与全球平均水平最为接近。
观察东亚各国加密货币平台使用情况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区域特征。

日本市场呈现出中心化交易所与DeFi协议均衡发展的态势。韩国市场则明显偏向中心化交易所,占比高达68.9%,这可能与TerraLuna崩盘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关。该事件不仅影响了众多投资者,还促使韩国政府出台新规加强交易所监管。中国和香港的市场结构同样具有特色,但考虑到大量交易通过场外或灰色市场完成,这些数据需要谨慎解读。
香港加密货币中心地位的提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中国与加密货币的关系一直是行业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2020年时,中国还是全球最活跃的加密货币市场,比特币挖矿规模遥遥领先。但随着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几乎所有加密货币活动为非法,这一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香港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享有自主权。近期,香港不仅成为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相关报道),还出台政策允许受监管的零售加密货币交易。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涉足加密货币投资基金领域。
为深入了解香港加密货币市场,我们采访了CryptoHK创始人Merton Lam和OSL数字证券负责人Dave Chapman。他们指出,投资组合多元化、跨境资金转移和国际商业支付是推动香港加密货币采用的主要因素。《金融时报》近期报道也证实,不少中国大陆用户通过香港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跨境资金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在推进的数字人民币项目(CBDC)显示出其挑战美元霸权的意图(详见分析)。这可能意味着中国政府正在重新评估区块链技术的战略价值。
OSL作为首批获得香港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的企业之一(相关报道),其负责人Chapman认为,香港的加密货币政策创新不一定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转变,但中国政府支持实体对香港web3企业的间接支持,可能是一种探索性的政策尝试。
总体而言,香港独特的加密货币生态不仅服务本地需求,也吸引了国际用户。虽然中国政府的最终立场尚不明确,但香港作为加密货币枢纽的崛起,无疑为这个曾经的重要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0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