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一个月,支付行业迎来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从AI支付到稳定币基础设施,科技巨头与金融巨头的密集动作正在重塑整个行业格局。
9月29日,Stripe与OpenAI联合推出ChatGPT即时购物功能,用户无需跳转即可在聊天窗口完成交易。次日,Visa启动稳定币预充值试点,支持金融机构使用USDC和EURC进行跨境结算。紧接着,Stripe发布”Open Issuance”平台,允许企业自主发行稳定币。
10月9日,市场传出Mastercard与Coinbase竞购稳定币基础设施公司BVNK的消息,估值达15-25亿美元,较去年12月的7.5亿美元实现大幅跃升。
纵观整个9月,Mastercard、Google、Visa、Stripe等巨头在AI支付和稳定币领域集中发力,展现出行业变革的加速态势。
支付行业重大事件全解析
让我们系统梳理这一个月来的关键进展:
九大重磅事件密集发布,这种行业动态在支付领域实属罕见。更重要的是,这些进展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共同勾勒出支付行业的发展方向。
AI代理支付:谁来制定规则?
当AI代理开始替代人类执行支付指令,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与权责明晰?
传统支付体系建立在人工确认的基础上,而AI支付的兴起要求重构整个授权与问责机制。
Stripe与OpenAI的解决方案是”Shared Payment Tokens”(SPT)。这种新型支付原语允许AI代理代用户发起支付,同时保护用户的账户信息安全。每个SPT都限定在特定商家和金额范围内,在赋予支付权限的同时保障安全。
ChatGPT的即时结账功能已基于此项技术落地,用户可直接在聊天中购买Etsy商品。该功能即将扩展至Shopify平台,覆盖Glossier、Vuori、Spanx、SKIMS等知名品牌。
Google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推出AP2协议,采用三种可验证数字凭证:Intent Mandate定义授权条件、Cart Mandate提供购物车加密签名、Payment Mandate标识AI代理交易。这套机制提供细粒度控制和完整审计追踪。
Mastercard则采取务实策略,推出”Agent Pay”强调兼容性,与Stripe、Google、Ant International等平台合作,确保其支付网络能无缝接入主流AI代理生态。
三大巨头的协议方案各具特色:Stripe注重场景落地,Google专注标准制定,Mastercard追求生态兼容。这场协议之争,正在决定AI商业时代的话语权分配。
稳定币:成为数字支付新基建
稳定币交易量已超越Visa和Mastercard的总和,这一数据凸显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日益重要。随着AI支付的兴起,稳定币的优势更加凸显。
AI代理需要全天候、即时结算、低成本、可编程的支付方式。稳定币完美契合这些需求,几秒完成结算、费用低廉,还能与智能合约结合实现复杂支付逻辑。
Google的AP2协议已将稳定币列为主要支付手段,视其为AI代理间的通用价值交换媒介。
传统支付巨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Visa推出稳定币预充值试点,将USDC和EURC纳入Visa Direct账户体系。Visa产品负责人Mark Nelsen表示,将稳定币技术整合进现有流程是更现实的路径。
Stripe的Open Issuance平台更为激进,不仅支持稳定币支付,还允许企业发行自有稳定币并分享储备金收益。这一模式打破了Circle和Tether等发行商的垄断格局。
Stripe总裁William Gaybrick指出,监管框架的完善大幅降低了企业进入稳定币领域的门槛。Open Issuance支持Ethereum、Solana及Stripe自研的Tempo区块链。
BVNK的竞购战则凸显了稳定币基础设施的价值。这家2021年成立的公司专注于稳定币与法币的无缝转换,拥有广泛的银行合作和金融牌照,累计处理交易超200亿美元。
BVNK搭建了传统法币与稳定币网络之间的桥梁,在AI支付时代,这种通道价值被重新定义。Mastercard希望通过收购快速补齐稳定币基础设施,Coinbase则借此从交易所向更广阔的支付领域扩张。
BVNK估值的飙升反映了市场对稳定币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价。在AI支付时代,这些公司扮演着类似传统金融中清算行的角色,成为价值流动的关键管道。
流量入口:重新定义购物体验
协议和基础设施是基础,真正的竞争焦点在于应用层。谁能培养用户在AI平台购物的习惯,谁就掌握了未来商业的主动权。
ChatGPT的即时结账标志着AI代理支付从概念走向现实。用户可在对话中直接完成Etsy商品购买,无需跳转商家网站。Stripe提供支付支持,OpenAI提供流量入口,共同创造了全新的购物体验。
该功能即将扩展至Shopify商家,Glossier、Vuori、Spanx、SKIMS等品牌已准备接入。Sam Altman称此为”AI Commerce的起点”。
Google也在加速布局,计划扩展AI Mode的购物界面,加入价格跟踪和直接购买功能。用户可在AI Mode中完成浏览、比较、下单全流程,交易通过Google Pay完成。
Perplexity推出”Buy with Pro”功能,与PayPal合作实现聊天界面直接结账,并集成Firmly.ai平台方便商家接入。
BCG报告显示,2025年7月来自GenAI浏览器和聊天服务的美国零售网站流量同比增长4700%。这些用户停留时间多32%,浏览页面多10%,跳出率低27%。
Adobe数据进一步证实,超半数消费者预计在2025年底前使用AI助手购物。流量入口正在重构,AI平台逐渐取代搜索引擎和直接访问,成为新的购物入口。
这种转变影响深远:品牌数十年建立的直接客户关系可能被AI平台接管,消费者行为数据和交易记录将汇入AI数据库。
支付行业的三条战线
过去一个月,支付巨头在三个层面全面布局:
协议层面:Stripe的ACP、Google的AP2、Mastercard的Agent Pay都在争夺AI代理支付规则制定权。这些协议定义了AI代理如何发起支付、授权和问责,掌握协议就掌握了AI Commerce时代的话语权。
基础设施层面:Visa的稳定币试点、Stripe的Open Issuance、BVNK竞购战都在争夺价值流动管道的控制权。稳定币交易量已超越传统支付网络,成为AI代理支付的首选工具。
应用层面:ChatGPT即时结账、Google AI Mode在争夺新的流量入口。当用户习惯在AI平台购物,零售商官网和品牌入口正在被替代,流量转移意味着商业权力的重新分配。
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目标一致:在AI代理成为新型消费者的时代,重新定义商业运行的底层规则。
这是一场从人到代理、从品牌到算法、从支付网络到稳定币基础设施的权力重组。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权力版图的重绘,AI支付也不例外。
在这场变革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谁会获胜,而是谁会被排除在外。
BVNK估值在一年内翻三倍,这个信号明确无误:市场正在重新定价整个支付生态链。观望的企业可能已错过最佳入场时机。
过去一个月的进展不是变革的起点,而是加速的开始。监管框架逐步清晰,技术能力已经成熟,市场需求日益显现。接下来只剩下执行与竞争。
新的商业秩序正在形成,那些尚未意识到自身地位正在改变的企业,将在这场秩序重建中付出代价。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4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