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原文标题《Web3 律师深度解读:一文详解欧盟、阿联酋、新加坡三地稳定币监管框架》
加密沙律团队此前已从多维度剖析了美国及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放眼全球,除这两大金融中心外,欧盟、阿联酋和新加坡等地区也构建了相对成熟的监管体系。本文将采用统一的分析框架,结合区块链项目实操经验,对这三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司法辖区的稳定币监管政策进行系统梳理。
文章将从监管进程、法律依据、主管机构及核心监管内容四个维度展开分析,主要聚焦以下三大区域:
欧盟:分层监管的典范
2023年6月生效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标志着欧盟建立了统一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该法案将稳定币明确划分为电子货币代币(EMT)和资产参考代币(ART)两类,并针对不同规模的发行人实施差异化监管。
欧洲银行管理局(EBA)和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ESMA)作为主要监管机构,对重要稳定币实施重点监管。值得注意的是,MiCA对算法稳定币持明确禁止态度,这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监管立场保持了一致。
在储备资产管理方面,欧盟要求发行人的储备资产必须与其自有资产完全隔离,并由第三方独立托管。对于流通量超过特定门槛的ART代币,发行人还需承担额外的报告义务。
阿联酋:双轨制监管体系
阿联酋中央银行于2024年6月颁布《支付代币服务条例》,构建了”联邦-酋长国”双轨并行的监管框架。该体系既保持了联邦层面的统一监管,又为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等自由区保留了制度创新空间。
条例对稳定币储备资产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必须保持足额储备,进行月度第三方审计,并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与欧盟类似,阿联酋也禁止稳定币支付利息,强调其作为支付工具的基本属性。
新加坡:严格审慎的监管立场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通过《支付服务法》和《稳定币监管框架》构建了完整的监管体系。其监管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仅规范与新加坡元或G10货币挂钩的单币种稳定币;其次,对储备资产构成设定了严格标准,限定为现金、现金等价物及高评级短期债券;最后,要求发行人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代币赎回。
(上图为欧盟、阿联酋、新加坡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对比示意图,仅供参考)
通过对比可见,三大辖区在监管思路上既存在共性——都强调储备资产管理和赎回保障,又各具特色。欧盟的分层监管、阿联酋的双轨体系、新加坡的严格标准,反映了不同司法辖区对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考量。
仅代表本文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对特定事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