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每一项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轨迹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的成熟,往往要经历市场的狂热追捧与内外因素交织带来的转折点。
区块链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市场寒冬带来的泡沫破灭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随后上演的一系列大事件——资本撤离、FTX交易所暴雷等——都成为这个转折期的前奏曲。
全球各国对加密行业的监管政策也在熊市期间逐步落地,监管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多家交易所已陆续退出部分国家市场,虽然这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当地用户,但确实给加密投资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以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为例,就给交易所在欧洲的业务开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过去一年来密集的监管博弈,堪称自中国政策调整后加密行业面临的最大规模政府干预。与早期野蛮生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监管政策更强调规范与约束。
但换个角度看,监管介入也意味着加密行业正逐渐获得主流认可。长远来看这未必是坏事,只是转型过程难免伴随阵痛。可以说,整个加密行业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
2022年至今,加密投资者接收到的监管信息可谓铺天盖地,这些政策变动也直接反映在各类加密货币的市场表现上。近期美国SEC对Binance和Coinbase提起的诉讼就是典型案例,特别是SEC主席Gary Gensler的言论更是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bolsamania.com)
Gary Gensler直言不讳地指出,Binance等交易所存在虚构交易量和腐败问题。他认为这些平台只顾自身利益,实际上在与用户对赌。SEC很难相信这些”赌场运营商”能保护投资者权益,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也无法适用于加密行业这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整个加密市场仍处于”蛮荒西部”状态。
事件始末
Gary Gensler的观点不仅代表个人,更反映了SEC对加密行业的整体认知。值得注意的是,这番论断更多是基于宏观视角得出的结论。尽管过去十年间不少人在加密领域实现财富自由,但不可否认的是,由资本驱动的加密金融确实存在诸多粗放和盲目之处。
这与SEC代表的传统金融监管理念格格不入。区块链技术的特性使得加密市场监管成为难题,而加密货币的交易流通又与股票、证券等传统金融产品存在相似性。但去中心化的技术架构让加密货币的定位始终模糊不清,连带使交易所的性质也难以界定。
在主流金融体系尚未明确加密资产分类前,传统金融产品的监管框架确实难以直接套用。这给监管机构留下了博弈空间。加密市场自形成以来就风波不断,某些时候盈亏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中心化交易所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
因此监管压力来自两方面:政府行政手段和金融监管审查。由于相关法规尚不完善,SEC此次选择通过诉讼推进监管进程。在美国司法体系下,一旦形成判例就将成为后续监管的重要依据。
这场监管风暴始于2023年6月5日,SEC同时对全球最大加密交易所Binance和美国最大平台Coinbase提起诉讼。
(图片来源:reuters.com)
虽然两起诉讼涉及不同加密货币,指控内容也有差异,但核心诉求一致:SEC认定这两家交易所经营的业务都属于证券交易,应当接受SEC监管。
SEC对头部交易所的诉讼无疑给美国加密行业带来巨大风险。作为行业核心的基础设施,交易所面临监管诉讼很可能改变整个生态的运行模式。实际上,SEC此次行动早有预兆。
在4月份SEC与Ripple Labs的诉讼胶着之际,Gary Gensler就开始公开宣称加密货币应被视为证券产品,并强调加密市场与美国证券法不存在根本冲突。同时SEC内部已就Coinbase内幕交易案达成决议,着手准备诉讼。
加密行业各方迅速作出反击。Gary Gensler领导下的SEC近年来对加密行业的监管动作频频:从FTX前CEO被捕到对孙宇晨的欺诈指控,再到针对DeFi平台的监管计划,无不显示其监管决心。
Gary Gensler本人也颇具争议,不仅加密行业对其强烈不满,美国政府内部反对声音也不小,他甚至面临被罢免的风险。如果说对Binance和Coinbase的诉讼是这场监管风暴的高潮,那么此前SEC对Bittrex的指控、对Do Kwon案件的追查,以及将硅谷银行破产与加密货币挂钩等操作,都可视为Gary Gensler对加密行业发起的总攻。
在执掌SEC的两年间,Gary Gensler已发起超过两万起诉讼。虽然他认定加密货币属于证券范畴,但在BTC、ETH等主流币种的定性上却措辞模糊,这与之前明确表态形成反差。
SEC的监管行动存在明显越权嫌疑,被业内人士批评为”恶意监管”。其核心诉求很明确:将加密货币纳入证券范畴,要求交易平台在SEC注册。被SEC盯上的加密公司往往面临天价罚款和业务整改,许多从业者认为SEC对区块链技术持排斥态度,只是机械套用传统证券监管模式。
更令人不安的是,SEC在5月份突然删除了对冲基金规则中关于数字资产的定义,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凸显了监管者的傲慢。
需要强调的是,SEC的这些行动仅代表该机构立场,并非美国联邦政府或最高法院的官方态度,因此引发的争议和质疑声浪巨大。行业巨头a16z和区块链协会等机构都对SEC的加密货币托管规则提出质疑,更多业内人士也以个人名义发声反对。
作为直接被监管的对象,Binance和Coinbase选择了强硬回击。Coinbase甚至反诉SEC,要求其提供明确的加密监管规则。在这场混乱的博弈中,也有部分加密公司选择妥协,但行业主流声音仍是强烈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SEC背后有民主党支持,而共和党人多持反对或中立立场,这场监管风波已不可避免地染上政治色彩。对于Coinbase的诉讼,SEC直接回应称交易所无权要求政府机构履行特定职责,并要求法院驳回其请愿书,同时强调需要加强对加密行业的监管指导。
与此同时,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也就加密监管发声,表态相对温和。许多从业者认为CFTC的监管方式更为友好。实际上,SEC与CFTC共同监管加密市场的提议在美国政府内部早有讨论。
6月5日,SEC正式起诉Binance及其CEO赵长鹏违反证券法,提出13项指控,迫使一直保持克制的Binance不得不应诉。正如Coinbase在回应中所强调的,明确的立法才是解决当前争议的根本之道。SEC将多种代币归类为证券,并以此为由大规模起诉交易所。
据统计,自FTX破产后的半年内,SEC已发起17次针对加密行业的公开执法行动,力度和频次都远超以往。对Binance和Coinbase的诉讼更将监管冲突推向新高。虽然有人认为SEC是在转移FTX事件中监管失职的焦点,但在这些案件中,已有67种主流币种被SEC定义为证券,SEC还寻求冻结两家交易所的资产。
SEC的执法行动已对加密市场造成显著冲击,超过40亿美元资金从两大交易所撤离。仅2022年的执法行动就为SEC带来约140亿美元收入。比较而言,SEC对Coinbase的诉讼更多是延续既有案件争议,而对Binance的指控涉及资金问题和CEO赵长鹏的刑事责任,性质更为严重。
监管争议焦点
SEC对加密货币的定性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其试图建立长期监管体系的意图。因此在Coinbase案中,并未涉及犯罪指控,核心争议在于加密货币是否属于证券,以及平台是否需要注册并接受持续监管。
Coinbase与Binance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质押业务,但Binance还面临更严厉的指控。双方的博弈焦点集中在加密货币定义和监管规则制定权上。值得注意的是,SEC并无立法权,因此最终仍需法院裁决。
由于Coinbase80%以上业务来自美国市场,SEC的诉讼对其影响更为严重。SEC对Coinbase最严厉的指控是其质押业务使用了未注册证券,要求退还所有收益并支付罚款。
而对Binance的指控则集中在客户资金处理不当和虚假运营,同时指控其未进行证券注册。SEC称Binance混合了数十亿美元客户资金,并秘密转移至少2亿美元至CEO控制的公司。此外,平台系统存在误导用户的交易操控陷阱。
SEC还指控Binance为规避监管设立空壳公司,其做市商Sigma Chain由赵长鹏控制,存在操纵交易嫌疑。虽然Binance作为全球最大交易所一直负面新闻缠身,但由于加密货币交易所处于监管空白地带,加上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对其监管确实存在客观困难。
FTX的前车之鉴让市场对Binance面临的监管压力产生恐慌。但不同于FTX,Binance从未出现致命失误,用户信任度较高。在此背景下,SEC同时起诉多家加密公司能否真正达到监管目的仍存疑问。
SEC的执法影响显而易见。上月其已将价值120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归类为未注册证券,几乎覆盖整个行业。诉讼消息公布后,主流加密货币应声下跌,SEC关于交易所与用户对赌的指控确实戳中了中心化平台的痛点。
事件也促使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激增80%,显示市场恐慌情绪。Coinbase和Binance都选择强硬应对,这反映了行业对SEC监管方式的普遍不满。在没有明确立法和判例的情况下,SEC将加密货币直接定义为证券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据。
对Binance及赵长鹏的指控仍需证据支撑,最终由法院裁定。归根结底,SEC只是监管机构而非司法部门,这也是其监管行为引发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要理解这场监管博弈,还需了解SEC与CFTC的职能差异。
监管权之争
美国金融监管的独特之处在于证券和商品由不同机构监管。在本次诉讼前,SEC与CFTC就加密货币监管权已争夺多时。SEC认为多数加密货币应视为证券,而CFTC认为除比特币外许多加密货币属于商品。
作为证券监管机构,SEC有权监管证券行业平台及证券产品。从法律定义看,法币不是证券,但如果数字资产被认定为票据、投资合同等证券类型,就将受SEC监管。这也是SEC执法的法理基础。
2018年时任SEC主席Jay Clayton就强调,对加密资产的监管重点在于交易性质而非物品本身。现任主席Gary Gensler延续这一思路,敦促立法者扩大SEC对加密货币的监管范围,尽管他上任前曾持不同观点。
在这种监管思路下,自2020年起SEC已对Ripple、BlockFi等多家加密公司展开调查。近期对Coinbase和Binance的诉讼只是这一进程的延续,特别是在FTX破产后,SEC明显加快了监管步伐。
CFTC主要负责监管美国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相比SEC,其监管范围更小,对商品市场欺诈和操纵行为的监管权也更为有限。
(图片来源:watcher.guru)
CFTC早在2015年就对数字资产管辖权发表声明,认为BTC、ETH等虚拟货币属于商品范畴。2021年纽约一起案件也裁定多种数字资产适用广义商品定义。
虽然CFTC宣称加密货币是商品,但其管辖权仅限于监管跨州欺诈和操纵行为,不能要求交易所在CFTC注册。这种相对宽松的监管让美国加密行业更为适应,但也存在对交易所注册监管缺失的问题。
SEC的监管方式则更为强硬。前主席Jay Clayton近期表示,证券定义本就是”故意宽泛而灵活的”。SEC采用Howey测试作为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属于证券的标准,但除此之外几乎没有提供其他公开指导。
这也正是Coinbase去年向法院请愿要求SEC明确监管规则的原因。但SEC不仅未满足这一要求,反而多次请求法院驳回诉求。在诉讼中,SEC称Coinbase和Binance交易的多种加密货币都属于证券,包括SOL、ADA等,这引发相关项目方的强烈反对。
SEC的认定标准之所以被认为简单粗暴,是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使Howey测试难以适用。随着加密货币网络去中心化程度提高,其证券属性会自然减弱。这也是SEC将矛头指向中心化交易所的原因之一。
但根本问题在于,去中心化特性本身就与证券监管存在冲突。证券法要求发行人定期披露信息,但对于由代码管理的去中心化网络,披露主体难以确定。即使交易所接受SEC监管,加密货币的链上流通特性也会使大量场外交易脱离监管。
本质上,SEC和CFTC都希望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加密市场进行监管。由于美国相关立法滞后,二者实际上处于监管权竞争状态。SEC侧重注册监管,CFTC侧重执行监管,但在加强监管这一点上立场一致。
仔细分析SEC的诉讼理由可以发现,其认为Binance和Coinbase同时充当交易所、经纪商和清算机构的做法在传统金融中通常分开,以避免利益冲突。虽然加密行业以资产快速流通为由解释这种混合模式,但仍难获SEC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SEC曾称赞区块链公司Prometheum采用类似的混合模式,但随后被曝双方存在利益关联,疑似试图通过监管扶持替代者。在起诉Binance时,SEC特别指出其与Sigma Chain的关联交易夸大平台交易量,欺骗投资者。
Gary Gensler公开表示,加密中介机构可能需要分拆业务线以符合证券法。但这将动摇中心化交易所的盈利基础。对Coinbase的指控更为严厉,SEC称即使加密货币本身合法,未注册的交易平台也属违法。
实际上Coinbase曾尝试向SEC注册,但因规定与技术特性不符而放弃。在近期诉讼前后,也有加密公司尝试注册,但尚无成功案例。
行业反击
SEC的执法行动引发行业震荡,除加密货币外,DeFi领域也被波及,SEC称DeFi属于欺诈范畴。但随着事态发展,多方力量开始介入。
针对Coinbase的监管规则请愿书,美国联邦法院已多次质询SEC但遭拒绝。支持加密行业的议员开始批评民主党当局和Gary Gensler,要求罢免其职务的呼声渐起。行业舆论也将矛头指向Gary Gensler本人。
在Binance诉讼中,双方达成部分妥协,Binance承诺将所有美国客户资金转回国内,回应SEC对其资金混用的指控。同时SEC与Ripple诉讼中Hinman文件的公开暴露了SEC的执法瑕疵,舆论开始倾向加密行业。
资管巨头贝莱德的ETF获批记录也被披露,历史上SEC已批准其575支ETF。贝莱德还向SEC提交提案,建议通过纳斯达克与BTC现货平台达成监督共享协议,降低市场操纵风险。
这为僵局带来转机,VanEck已开始参照修改BTC现货标的,Ark Invest也重新提交申请并选择Coinbase提供监督,更多公司正在跟进。美国众议院6月22日举行了两场SEC监督听证会,争议已超出联邦法院范畴,涉及SEC的执法权限问题。
SEC与Terraform Labs的诉讼也即将裁决,社会各界对SEC的质疑持续发酵。行业普遍担忧SEC的过度监管会摧毁整个加密生态,因此集体发声。
美国政府已对Gary Gensler展开调查。由于其激进监管立场未获其他监管机构一致支持,加上舆论压力,SEC的执法行动有所放缓。近期甚至传出Gary Gensler辞职的消息,虽被SEC否认,但反映了监管冲突的激烈程度。
有观点认为SEC的行动是在为美国推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铺路,但这种阴谋论缺乏足够证据。不少业内人士建议美国参考欧盟和日本的加密监管经验,避免激进执法,但目前尚未得到回应。
最新进展
目前SEC的系列诉讼仍在进行,但已出现转机。在与Binance的案件中,双方就资金转回美国达成协议,解决了最关键的指控。Coinbase案则仍围绕监管规则请愿书纠缠,争议已超出交易所合法性问题。
在ETF方面,Grayscale与SEC的诉讼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加密行业与SEC的矛盾已升级为全面对抗,Binance的答辩截止日期定在9月,Coinbase继续要求SEC回应请愿书。
可以预见,这场以SEC为主导的监管风暴可能成为加密行业的关键转折点,推动加密货币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对SEC执法行动的质疑也日益强烈,舆论压力可能影响联邦法院的判决。
市场方面,主流加密货币在经历初期暴跌后已逐步回升,显示行业正在消化监管影响。但整个事件最终走向,还需等待美国漫长的司法程序。
未来展望
重大技术变革的转折点往往出现在其衍生领域开始平衡个人与社会利益之时。SEC近期诉讼背后,实质是美国政府对加密行业提出的深刻质询。
与其他国家或全面禁止或完全放开的政策不同,美国正在探索中间道路。要成为主流认可的行业,监管的到来不可避免。区块链技术的泡沫红利或许已经消退,行业需要思考如何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发展。
当加密资本成功转型为生产性资本时,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监管与创新的平衡之道,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作者: Charles
译者: Piper
审校: KOWEI、Piccolo、Elisa、Ashley He、Joyce
*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文不作为 Gate 提供的投资理财建议或其他任何类型的建议。
*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况下,复制、传播或抄袭本文将违反《版权法》,Gate 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