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
-
Mag 7轨迹显示传统经济正为数字时代”落幕”
科技巨头与其余股票走势分化凸显经济结构转型。Balaji Srinivasan指出,传统经济正被互联网经济取代,几乎所有线下活动都在向线上迁移,由科技公司主导。这种结构性转变使科技企业成为生活基础设施,推动“赢家通吃”市场格局。数字渗透率成为经济命运的核心驱动力,投资者需关注数字化趋势以避免淘汰。
-
伦敦证券交易所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微软支持私人基金市场,规模达1.2万亿英镑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私募基金平台并完成首笔交易。该平台与微软合作开发,旨在整合发行、申购、登记及交易后服务,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此举顺应英国开放私募市场的政策方向,未来将拓展至更多资产类别。
-
Michael Saylor为微软制定的比特币策略深度解析
微策略(MicroStrategy)董事长Michael Saylor近期向微软提交比特币战略提案,强调数字资本浪潮下企业应配置比特币作为核心资产。作为全球最大上市公司比特币持有者(持仓超38.67万枚),微策略通过发债购币等激进策略实现股价与比特币价格强联动。Saylor指出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具备62%年化增速,预测其市值将从当前2万亿增至2045年200万亿美元。提案建议微软将700亿美元现金流的30%配置比特币,模型显示此举或提升股价155-584美元/股。尽管微软管理层以财务稳定性为由暂未采纳,但该提案凸显传统企业面临数字资产配置的战略抉择。
-
以太坊企业采用与数据可用性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以太坊正迎来企业采用浪潮,微软、摩根大通等巨头通过企业以太坊联盟(EEA)推动其作为全球结算层。EEA执行董事Karen Scarbro强调,企业将以太坊视为长期解决方案,依赖其模块化架构和L2扩展。随着企业级应用增加,数据可用性(DA)需求激增,可能催生替代DA层。尽管可能带来流动性碎片化,但以太坊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仍使其成为企业首选,推动其成为全球结算标准。
-
Coinbase推出融合科技股与加密货币敞口的期货产品
Coinbase将于9月22日推出Mag7+加密货币股权指数期货,这是首个结合传统股票与加密货币敞口的美国上市期货产品。该指数由苹果等七大科技股、Coinbase股票及贝莱德比特币和以太坊ETF等10个等权重资产组成,每季度再平衡。产品以现金结算,旨在满足投资者对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双重配置需求。
-
机构投资者第二季度比特币ETF持仓规模达336亿美元
2025年第二季度,机构通过比特币ETF持仓达336亿美元,投资顾问持仓174亿美元领先,Brevan Howard和哈佛大学等新机构入场。除养老金外各类机构持仓普遍增长,但零售投资者仍占比特币ETF总份额的75%。
-
哈佛大学披露通过贝莱德IBIT ETF持有1.167亿美元比特币
哈佛管理公司(HMC)最新13F文件显示,其持有价值1.17亿美元的BlackRock比特币现货ETF(IBIT),持仓占比达8%,超越黄金ETF成为重要配置。该持仓使其比特币投资与微软、亚马逊等蓝筹股并列,标志着哈佛从早期加密风投(2018年)到直接持仓(2021年)的正式制度化转型。文件仅反映部分美股持仓,但比特币已成为其公开市场核心资产之一。
-
Chainlink在37条区块链上推出实时美股数据流
Chainlink推出Data Streams新产品,将美股及ETF实时价格数据直接传输至区块链网络。该服务覆盖37个区块链,支持代币化股票交易、永续合约等创新用例。数据流通过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处理,具备时间戳功能确保数据时效性,并可自动暂停非交易时段操作。随着RWA市场预计2030年达30万亿美元规模,该技术为构建复杂金融产品提供关键基础设施。GMX、Kamino Finance等头部DeFi协议已率先采用,其联合创始人称这是实现链上金融系统与传统市场规模匹配的重要里程碑。
-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主张采用著佐权以对抗科技垄断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重新审视其长期坚持的宽松软件许可立场,转而倡导在开源领域更广泛采用”著佐权”协议。他承认此前偏好MIT等宽松许可因其能最大限度降低使用门槛,但指出当前开源生态已发生三大变化:开源成为科技巨头标配、加密行业竞争加剧形成逐利氛围、规模经济导致权力集中风险。他认为著佐权许可证(如GPL)能通过法律约束确保技术改良回馈社区,以去中心化方式防止垄断形成,在AI和区块链技术爆发时期尤为关键。Buterin强调宽松许可仍适用于追求广泛采用的场景,但开发者应重新评估著佐权在维护技术普惠性方面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