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比特币生态系统中,基于BTC发行资产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热度。从2011年最早的彩色币实验,到近期风靡的Ordinal协议,BTC社区不断涌现出创新的参与者和共识机制,但真正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却寥寥无几。值得注意的是,闪电实验室近期公布了基于Taproot Assets开发稳定币的宏伟计划,而Tether也宣布将利用RGB协议在比特币主链上铸造USDT。
这些新动向标志着曾经主导市场的OmniLayer(前身为Mastercoin)正在失去其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客户端验证(CSV)资产协议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创新协议不仅保留了传统比特币资产协议的核心优势,更在可扩展性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面对比特币生态中百花齐放的资产协议,投资者和开发者不禁要问:这些协议之间究竟存在哪些本质差异?我们又该如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中把握机遇?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比特币资产协议发展史回顾,同时深入探讨基于比特币的资产协议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彩色硬币(Colored Coin)
彩色硬币这一革命性概念最早由现任eToro首席执行官Yoni Assia在2012年3月27日发表的《比特币2.X(又名彩色比特币)》一文中提出。Assia认为比特币底层技术如同互联网的HTTP协议般基础而完美,因此设计了Colored Coins代币协议。
Yoni Assia希望通过这项创新打造BTC 2.0经济体系,使任何社区都能创建自己的货币。利用比特币底层技术进行交易结算和防止双重支付,在当时堪称开创性的构想。
2014年7月3日,ChromaWay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增强型彩色硬币基于订单的协议(EPOBC),大幅简化了开发者创建彩色硬币的流程。这是首个运用比特币脚本OP_RETURN功能的协议。

尽管这种实现方式简洁高效,但也暴露出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可替代性和最小绑定价值问题,其次是验证挑战,最后是潜在的矿工审查风险。彩色硬币本质上是一个利用比特币验证规则追踪资产转移的系统,但验证交易有效性往往需要提供完整的资产转移链。
加密领域的第一个ICO:Mastercoin
Mastercoin的概念由J.R. Willett在2012年首次提出,他在《比特币第二白皮书》中阐述了在现有比特币区块链上创建新资产的想法。这个后来更名为Omni Layer的项目在2013年进行了加密史上首次ICO,成功筹集数百万美元。

与彩色硬币相比,Mastercoin构建了完整的节点层,提供更复杂的功能如智能合约。其核心区别在于Mastercoin不在区块链上维护所有协议数据,而是依托比特币共识系统管理交易发布和排序,在离线数据库中维护状态。

最新消息显示,Omni Layer正在向Tether提议一种新型UBA(基于UTXO的资产)协议,该协议将利用Taproot升级,把资产信息嵌入tapleaf中,实现条件支付等功能。同时,OmniBolt正将Stark整合到Omni Layer的闪电网络基础设施中。
客户端验证的概念
客户端验证(CSV)的概念可追溯至2013年,早期比特币研究员彼得·托德在《解构加密货币挖矿:时间戳、公开证明和验证》一文中首次提出相关构想。托德基于时间戳概念,发展出了更复杂的客户端验证理论,并引入了”一次性密封”这一关键概念。
托德认为比特币主要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公开证明(防止双重支付)、顺序共识(交易排序)和验证(可选)。这一理论为后来客户端验证资产协议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单次使用封印
单次使用封印是理解CSV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类似于用于保护货柜的物理一次性封印。这种机制通过Close和Verify两个基本操作,确保某个资产或数据只能被使用一次。在比特币语境下,交易输出可被视为单次使用封印,当其被用作输入时即被”消耗”。

客户端验证资产具有几个鲜明特征:链下数据存储、承诺机制、链上见证人以及由客户端完成主要验证工作。这种架构大大减少了链上数据存储需求,同时提高了隐私保护水平。
RGB,CSV的先驱
RGB协议由社区知名人士Giacomo Zucco在2015年后提出,源于他对当时ICO热潮和各种山寨币项目的失望。RGB不仅具备客户端验证资产的基本特性,还增加了执行虚拟机和智能合约功能,通过Schema和Interface确保合约数据安全。

RGB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交易确认速度问题。为此,其维护者LNP-BP在2023年6月发布了名为Prime的扩展解决方案。Prime不是传统区块链,而是专为客户端验证设计的模块化证明发布层,由时间戳服务、证明、单次使用密封和智能合约协议四个主要组件构成。
基于Taproot的CSV资产协议:Taproot Assets
Taproot资产是由闪电实验室CTO roasbeef设计的创新协议,充分利用了比特币Taproot升级带来的新功能。该协议不仅支持资产定义,还具备智能合约能力,为比特币奠定了代币智能合约基础设施的基础。

与RGB相比,Taproot资产采用更简洁的设计,使用与比特币原生默认相同的TaprootScript VM。随着近年来大量基于TapScript的比特币基础设施研究涌现,Taproot资产有望成为这些新思想的试验场。
Taproot Assets与RGB之间的差异
1. 交易验证和轻节点友好性
Taproot Assets采用和树结构,验证效率高且安全性强,仅需拥有证明即可进行状态验证。而RGB使用的Pedersen承诺使得输入有效性验证较为困难,需要追溯完整交易历史,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成为沉重负担。
2. 执行虚拟机(VM)
Taproot Assets利用比特币原生的TaprootScriptVM,可以无缝对接现有闪电网络基础设施。而RGB则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比特币主链的互动较为有限。
3. 智能合约
当前RGB实现强调合约和VM功能,但全局状态修改机制尚不明确。Taproot Assets设计更为简单,目前主要关注资产余额管理,智能合约功能仍在规划中。
4. 同步中心
Taproot Assets通过”宇宙”系统解决证明存储问题,这是一个可公开审计的稀疏Merkle树。而RGB则依赖Storm进行P2P证明数据同步,不同团队使用的证明格式尚不兼容。
5. 工程实施
Taproot Assets使用的库都经过充分测试,而RGB实现多采用自定义库,从行业标准来看仍处于实验阶段。
对比特币扩容的未来简要探讨
客户端验证资产协议正在向计算扩容方向发展。不同于”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主流观点,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比特币这一强大基础设施构建去中心化应用生态。
从验证实现角度看,比特币扩容有三个可能方向:链上验证(OP-ZKP)、半链上验证(BitVM)和链下验证(客户端验证、闪电网络)。每种方案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共同构成了比特币可扩展性的多元化解决方案。
当前以太坊Layer 2解决方案将状态计算下推至Layer 2而保留Layer 1验证的模式,或许预示着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方向——将验证计算进一步推向链下,充分释放底层链的性能潜力。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文不作为 Gate 提供的投资理财建议或其他任何类型的建议。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况下,复制、传播或抄袭本文将违反《版权法》,Gate 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