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区块链行业正在迈向多链并行的未来。以太坊通过Rollup方案追求可扩展性,模块化区块链的兴起重新点燃了人们对应用链的热情。与此同时,特定应用Rollup、dL3和主权链等新概念也开始崭露头角。但这种技术演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碎片化问题。
第一代桥接器虽然满足了基本的跨链需求,但功能相对有限且多依赖可信签名者来保障安全。那么,真正互联的Web3最终会是什么形态?我们相信,所有桥接协议都将进化为支持任意消息传递(AMP)的跨链通信协议,这将为应用开发者开启全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各种信任机制也将形成差异化格局,开发者在可用性、复杂性和安全性之间做出不同取舍。
任何AMP解决方案都需要具备两项核心功能:首先是在目标链上验证源链消息真实性的能力,其次是确保消息能够可靠地从源链传递到目标链。需要指出的是,完全无需信任的验证是不可能实现的,用户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信任代码、博弈论机制、人类(或实体),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
我们可以从信任机制和集成架构两个维度来理解整个互操作性领域。在信任机制方面,主要分为三类:基于代码/数学的信任、基于博弈论的信任,以及基于人类声誉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解决方案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同时信任代码和人类,因为任何存在缺陷的代码都可能被利用,而代码库的部署、升级和维护都离不开人为因素。
集成架构则主要分为点对点模型和轮辐模型。点对点模型需要在每对链之间建立专用通信通道,虽然提供了更高的配置灵活性,但扩展性较差。轮辐模型则通过中心枢纽实现所有连接链之间的互操作,更具扩展性。混合方法也在探索中,比如通过集线器进行多跳路由的区块链间通信协议(IBC),这既避免了直接点对点通信的需求,又引入了安全性、延迟和成本方面的新考量。
基于代码/数学的信任
轻客户端验证机制通过在目标链上存储源链的区块头历史记录来实现跨链验证。链下中继器负责监控源链事件,生成加密包含证明,并将其与区块头一起转发给目标链的轻客户端。这种机制的安全性依赖于初始化时的弱信任假设,以及中继器的活跃性保证。实施难度则取决于底层链对所需加密原语的支持程度。
零知识证明为轻客户端方案提供了优化路径。通过在链下完成计算并生成简洁证明,大幅降低了链上验证的Gas消耗和时间成本。zk-SNARK和zk-STARK是目前主流的证明方案,其中zk-SNARK可能需要可信设置。递归ZK证明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证明生成效率。不过,这些方案仍面临实现复杂度高、证明生成时间长等挑战。
基于博弈论的信任
这类协议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确保参与者诚实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经济安全机制要求验证者质押代币,恶意行为将导致罚没;乐观安全机制则假设少数参与者会保持诚实,允许任何人提交欺诈证明。Axelar和Celer IM采用前者,Nomad和ChainLink CCIP则采用后者。
这些机制的优势在于资源利用率高、扩展性强,但也面临验证者串通、终局性延迟等风险。随着技术发展,一些项目开始提供可定制的安全选项,如Axelar支持验证方式升级,HyperLane V2提供多种安全模式选择,这为开发者带来了更大灵活性。
基于人类声誉的信任
多重签名方案是这类解决方案的典型代表,其安全性建立在多数签名者诚实的假设上。Wormhole等项目的实践表明,智能合约漏洞仍是主要风险。LayerZero则采用分权设计,将消息传递过程拆分为由不同实体管理的两个环节,通过独立性假设降低共谋风险。
在这些方案中,参与实体的声誉成为重要的安全保证。知名验证者和预言机提供商会顾忌恶意行为对其业务造成的声誉损害,这种经济考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当行为。
互操作性的未来展望
评估AMP解决方案时,代码完整性、可升级性和MEV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未来趋势显示,可定制安全性将越来越受重视,基于ZK证明的”信任代码/数学”机制有望成熟。随着zkEVM等技术的发展,验证成本将持续降低。同时,二次投票、人性证明等补充机制也将提升系统安全性。
在Web3开放精神的引领下,多种互操作方案很可能会长期共存。应用程序可以混合使用不同方案,点对点连接可能用于高频交互链,而轮辐模型则服务于长尾链。最终,Web3的互操作格局将由开发者、用户和贡献者共同塑造。
我们要感谢Polymer Labs的Bo Du和Peter Kim、Axelar Network的Galen Moore、Succinct Labs的Uma Roy、LayerZero的Max Glassman和Ryan Zarick对本文的审阅和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列表:
- Axelar: https://docs.axelar.dev/
- CelerIM: https://im-docs.celer.network/developer/celer-im-overview
- ChainLink CCIP: https://blog.chain.link/introducing-the-cross-chain-interoperability-protocol-ccip/
- debridge: https://docs.debridge.finance/
- IBC: https://tutorials.cosmos.network/academy/3-ibc/
- LayerZero: https://layerzero.gitbook.io/docs/
- Multichain: https://docs.multichain.org/getting-started/introduction
- Nomad: https://docs.nomad.xyz/nomad-101/introduction
- Polymer Labs: https://polymerlabs.medium.com/
- Succinct Labs: https://blog.succinct.xyz/
- Wormhole: https://docs.wormhole.com/wormhole/
更多阅读资料:
- Navigating Arbitrary Messaging Bridges: A Comparison Framework: https://blog.li.fi/navigating-arbitrary-messaging-bridges-a-comparison-framework-8720f302e2aa
- L2Bridge Risk Framework: https://gov.l2beat.com/t/l2bridge-risk-framework/31
- Horatius at the Bridge: https://maven11.substack.com/p/horatius-at-the-bridge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