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elphi Digital最新发布的《The Dawn of Bitcoin Programmability: Paving the Way for Rollups》研报,全面梳理了比特币Rollup技术生态。这份报告详细探讨了BitVM技术体系、OP_CAT和Covenant限制条款、比特币数据可用性层、跨链桥接方案等核心议题,并重点分析了Bitlayer、Citrea、Yona、Bob等四大基于BitVM的比特币二层解决方案。
虽然这份研报勾勒出了比特币二层技术的整体框架,但在技术细节方面略显不足。为此,极客web3团队在Delphi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拓展,旨在帮助更多人系统性地理解BitVM等前沿技术。我们特别联合Bitlayer研究团队及BitVM中文社区,共同推出”走近BTC”系列专栏,将持续围绕BitVM、OP_CAT和比特币跨链桥等关键技术展开科普,为区块链爱好者扫清认知障碍。
正文:数月前,ZeroSync负责人Robin Linus发表《BitVM: Compute Anything on Bitcoin》一文,首次系统性地提出BitVM概念,这一突破性创新为比特币二层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比特币生态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之一,BitVM迅速吸引了Bitlayer、Citrea、BOB等明星项目的参与,为整个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BitVM技术不断演进,相继诞生了BitVM1、BitVM2、BitVMX、BitSNARK等多个迭代版本。其中,Robin Linus最初提出的基于虚构逻辑门电路的方案被称为BitVM0;随后在多次演讲中,他又提出了基于虚构CPU的BitVM1方案,其原理类似于Optimism的欺诈证明系统Cannon;而BitVM2则是一个无需许可的单步非交互式欺诈证明协议;Rootstock Labs和Fairgate Labs团队则发布了BitVMX白皮书,同样致力于通过比特币脚本实现链下通用CPU模拟。
当前BitVM开发者生态日趋成熟,周边工具链不断完善,与去年相比,整个生态已经从概念阶段逐步走向落地实施。这种发展态势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投资机构涌入比特币生态。然而对于大多数非技术背景的爱好者来说,理解BitVM及相关技术仍存在不小难度,需要系统掌握比特币脚本、Taproot等基础知识。
MATT与承诺机制:BitVM的核心思想
BitVM的基础思想源于MATT(Merkleize All The Things),其核心是通过Merkle树这种数据结构来记录复杂的程序执行过程,使比特币原生支持欺诈证明验证。MATT方案不会直接在链上存储庞大的程序执行数据,而是将这些数据保存在链下的Merkle树中,仅将Merkle Root发布到链上。这棵Merkle树包含三大核心要素:智能合约脚本代码、合约所需数据以及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状态变更记录。
(简化的Merkle树示意图,其Merkle Root由底部8个数据片段经多层哈希计算得出)
MATT方案采用的”承诺”(Commitment)机制,可以理解为对大批量数据的”数字指纹”。数据发布者在链上发布承诺时,相当于声明其链下存储的完整数据是准确无误的。常见的承诺方案包括哈希值、KZG承诺和Merkle树等。在Layer2欺诈证明协议中,当发现链下数据存在问题时,验证者可以基于链上的数据承诺发起挑战。
当前主流的BitVM方案(包括BitVM0至BitVMX)都遵循相似的架构:首先将复杂程序分解为基础操作码,记录执行痕迹(Trace),组织成数据集并生成承诺;然后通过预签名机制锁定资产;数据发布者在链上发布承诺,链下公开完整数据集;验证者发现问题后可通过欺诈证明机制获得惩罚性奖励。这种模式确保了数据发布者Alice必须诚实公开所有交易执行痕迹,任何数据错误都能被及时发现并惩罚。
比特币脚本系统解析
理解比特币技术比理解以太坊更具挑战性,即使是基础的转账操作也涉及UTXO、锁定脚本(ScriptPubKey)和解锁脚本(ScriptSig)等复杂概念。与以太坊的账户余额模型不同,比特币采用类似黄金所有权的UTXO模型,每个UTXO都明确标注了所有者信息。
(比特币脚本代码示例,由底层操作码组成)
比特币UTXO包含两个关键字段:以”聪”为单位的金额和定义解锁条件的锁定脚本。UTXO所有权通过锁定脚本表达,转账实质上是销毁旧UTXO并创建新UTXO的过程。接收方要使用这些比特币时,必须提交包含数字签名的解锁脚本,证明其身份。
(解锁脚本必须与锁定脚本匹配才能生效)
比特币交易采用”链下计算-链上验证”模式,与以太坊的”链上计算”形成鲜明对比。用户需要在本地设备上完整构建交易内容,包括输入和输出,然后广播到网络等待验证。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为比特币脚本系统提供了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支持多种交易类型,除了常见的P2PKH(Pay to Public Key Hash)外,还有功能更强大的P2SH(Pay to Script Hash)。在P2SH方案中,锁定脚本可以预设一个脚本哈希,解锁时需要提交对应的脚本内容,这为实现多签钱包等复杂功能奠定了基础。
比特币脚本执行机制
以P2PKH为例,比特币节点验证交易时会将解锁脚本与锁定脚本拼接执行。脚本执行环境采用栈结构,按从左到右顺序处理数据和操作码。锁定脚本中的DUP、HASH160等操作码负责验证公钥哈希匹配,CHECKSIG则验证数字签名有效性。
(动态演示:P2PKH方案下的比特币脚本执行过程)
P2SH方案进一步扩展了比特币脚本的可能性。在此方案下,锁定脚本中预设的是脚本哈希而非公钥哈希,解锁时需要提交完整的脚本内容。这使得比特币能够支持更复杂的业务逻辑,为智能合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隔离见证技术演进
比特币早期设计存在交易延展性问题,主要源于交易ID计算包含了解锁脚本内容。隔离见证(SegWit)升级通过将见证数据(Witness)与交易主体分离,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升级后,遵循新规则的UTXO锁定脚本会以”OP_0″操作码作为标识。
隔离见证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还为后续的Taproot升级奠定了基础。当需要处理复杂脚本时,Taproot能够对上链内容进行优化压缩,这正是BitVM技术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在”走近BTC”系列后续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Taproot、预签名等与BitVM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敬请期待!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