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去中心化金融(DeFi)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创新,正在重塑传统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这项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创造了一个无需中介机构的可信交易环境,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更为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地区带来了普惠金融的可能性。DeFi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比特币的诞生,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革命性应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本聪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深感忧虑。面对银行接连破产和政府救助的困境,他洞察到中心化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过度依赖可信机构、透明度缺失以及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中本聪开发了比特币这一去中心化的价值转移和支付系统。在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中,他特意嵌入了《泰晤士报》2009年1月3日的头条新闻”财政大臣即将对银行进行第二次救助”,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比特币的诞生背景,更凸显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必要性。

比特币创世区块和泰晤士报头条,来源:<a href="https://steemit.com/coinkorea/@phuzion7/bitcoin-genesis-block-satoshi-s-message?ref=research.despread.io”> phuzion7 steemit
随着2015年以太坊的出现和智能合约技术的引入,DeFi生态系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各类DeFi协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代币互换、无中介借贷等创新金融服务。这些协议不仅继承了中本聪的去中心化理念,更通过”货币乐高”的特性相互组合连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金融生态系统。它们实现了比特币原有功能之外的多样化金融交易,展示了区块链技术替代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巨大潜力。
然而,当前DeFi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收益的吸引,而非纯粹的意识形态因素。特别是通过协议收益和代币经济提供的”收益农场”(Yield Farming)激励机制,为用户创造了远超传统金融产品的盈利机会,成为推动流动性涌入DeFi市场的重要动力。
随着市场重心向高收益倾斜,早期DeFi协议”提供无中介金融服务”的核心价值正在发生演变。为维持持续的高收益率,一些协议开始引入中心化元素,如使用实物资产作为抵押品或通过中心化交易所执行交易。本文将深入探讨DeFi收益率的发展历程及其运作机制,分析各类DeFi协议的具体实践,以及它们在融合中心化元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突破。
2. 流动性挖矿与DeFi之夏
以太坊网络早期的DeFi协议主要致力于在区块链上复制传统金融系统的功能。虽然这些协议通过排除服务中介、开放流动性提供者角色等方式改变了交易环境,但在创收模式上与传统金融体系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通过收取交易费用产生收入,其模式类似于传统货币兑换商或证券交易所。用户在进行代币兑换时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这些费用最终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借贷协议则通过存贷利差获利,运作方式与传统银行类似:存款人向协议提供资产获取利息,借款人则需提供抵押品才能获得贷款并支付利息。
2020年6月,借贷协议代表项目Compound推出了治理代币$COMP,并通过流动性挖矿活动将其分发给流动性提供者和借款人。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吸引了因比特币减半事件而聚集的市场流动性,使Compound迎来了大量资金流入和借贷需求。

Compound TVL 变化,来源:Defi Llama
Compound的成功尝试改变了DeFi协议的收益分配模式。Aave和Uniswap等早期项目纷纷效仿,在原有收益分配基础上增加了代币激励。这种双重收益机制吸引了大量用户和资金涌入DeFi生态系统,推动以太坊网络迎来了被称为”DeFi之夏”的繁荣时期。
3. 流动性挖矿与代币经济模型的演进
流动性挖矿虽然有效激励了服务使用和流动性供给,对扩大用户基础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早期模式仍存在明显局限:治理代币的实际效用有限,且随着代币价格下跌,挖矿收益也随之降低。这些问题使得DeFi协议难以长期维持通过流动性挖矿获得的流动性和用户规模。
新一代DeFi协议开始构建更完善的代币经济模型,在提供额外收益的同时,将代币价值与协议收入挂钩,为持币者提供持续激励,从而提升协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Curve Finance和Olympus DAO是这一演进过程中的代表性案例。
3.1. Curve Finance的创新实践
作为专注于稳定币低滑点交易的DEX,Curve Finance不仅为流动性提供者分配交易手续费收入,还通过$CRV代币进行挖矿奖励。该协议独创的veTokenomics系统显著提升了流动性挖矿的可持续性。

veTokenomics机制要求流动性提供者将获得的$CRV代币锁定一段时间(最长4年)以换取$veCRV。$veCRV持有者不仅可获得协议50%的交易手续费分成,还能提升流动性挖矿奖励,并参与特定资金池的奖励分配投票。这种设计有效激励了长期代币锁定,减轻了市场抛压。同时,投票权机制促使需要充足流动性的项目在市场上购买并质押$CRV。
在这一机制下,$CRV的锁仓比例在一年半内迅速攀升至40%,并保持稳定至今。Curve Finance的创新实践超越了简单的高收益承诺,通过深度绑定代币与协议运行机制,为后续DeFi协议的代币经济模型树立了典范。

$CRV锁定率趋势,来源: @blockworks_research Dune 表板
3.2. Olympus DAO的储备货币实验
Olympus DAO最初致力于创建链上储备货币。该协议通过接收用户流动性存款建立储备金,并据此发行协议代币$OHM。其独特的”债券”机制允许用户存入包含$OHM的LP代币来获取$OHM债券。

Olympus DAO的代币经济设计颇具特色:用户可存入以太坊、稳定币等单一资产或$OHM资产对的LP代币,以折扣价获得$OHM债券。协议通过治理运营这些资产产生收益,而$OHM质押者则可获得储备金增长的部分。这一机制使协议能够直接控制流动性所有权,避免短期套利行为。
在协议上线初期,随着大量资金流入和准备金增长,$OHM质押年化收益率在半年内维持在7000%以上。如此高的收益率成为吸引资金持续流入的强大动力,也促使2021年出现了众多借鉴Olympus DAO机制的新协议。

Olympus DAO 质押 APY,来源: @shadow Dune 仪表板?ref=research.despread.io)
4. DeFi熊市与真实收益的崛起
2021年11月DeFi市场达到顶峰后,随着2022年5月Terra-Luna生态系统的崩溃,行业进入了全面熊市。市场流动性萎缩和投资情绪低迷对包括Curve Finance和Olympus DAO在内的各类DeFi协议都造成了显著影响。

DeFi TVL 总体趋势,来源:Defi Llama
尽管新一代协议通过改进代币经济模型部分解决了早期问题,但在代币价值影响收益率方面仍存在结构性局限。当市场环境恶化时,协议难以维持高于实际收益的代币通胀率,导致资金加速外流。这一困境催生了真实收益(Real Yield)DeFi协议的兴起,这些协议致力于最小化代币通胀,将实际产生的收入合理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和质押者。
4.1. GMX协议的真实收益实践
基于Arbitrum和Avalanche网络的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GMX是真实收益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协议采用双代币体系:$GLP作为流动性凭证代币,持有者可获得70%的协议收入;治理代币$GMX的质押者则享有30%的收入分配(线性释放一年)。
GMX摒弃了通过代币通胀提供额外激励的传统做法,转而将实际收入与代币价值直接挂钩。这种机制为代币持有者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支撑,避免了熊市中因通胀导致的贬值风险。观察GMX的收入与代币价格走势可见,两者呈现出高度相关性。

GMX协议收入和代币价格趋势,来源:Defi Llama
尽管这种结构对流动性提供者存在一定不利(部分费用分配给治理代币持有者),且不适合初期流动性引导,但GMX仍在衍生品DeFi协议中保持了领先的TVL地位。其成功得益于:占据Arbitrum生态发展红利;2022年FTX事件后中心化交易所信任危机带来的链上交易需求增长。

GMX协议TVL趋势,来源:Defi Llama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DEX代表Uniswap也在探讨引入Fee Switch机制,与流动性提供者分享协议收入,这被视为向真实收益模式转型的尝试。GMX和Uniswap的案例表明,采用真实收益模型需要根据协议成熟度和市场地位审慎决策,因此新兴协议往往更倾向于传统的流动性激励方案。
5. RWA:连接传统金融与DeFi的桥梁
在持续熊市中,DeFi协议面临着确保流动性与提供可持续收益的双重挑战。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合并(The Merge)转向权益证明(PoS)后,流动性质押协议的出现使以太坊质押可获得约3%的基础收益,这进一步提高了新兴DeFi协议的收益率门槛。
在此背景下,RWA(真实世界资产)协议开始受到关注。这类协议通过连接传统金融产品与区块链,为DeFi生态系统创造可持续的收入来源。RWA涵盖了将现实资产代币化、无担保信用贷款等多个领域,其优势包括:提升资产透明度、增强金融包容性、通过碎片化实现高效交易等。
目前,美国国债代币化是最受关注的RWA领域,贝莱德、富兰克林邓普顿等传统资管巨头的入局加速了其主流化进程。截至当前,链上代币化国债资产规模已达约15.7亿美元。

代币化美国国债产品的市值趋势,来源: rwa.xyz
5.1. Goldfinch的信用借贷实践
自2020年7月起,Goldfinch就率先尝试连接DeFi与传统金融。该借贷协议根据自建信用评级系统向全球企业提供无担保加密贷款,主要面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当前贷款规模约7600万美元。
Goldfinch设有初级池和高级池双重结构:初级池由专业机构出资,承担首要风险;高级池则分散于所有初级池,享有优先本金保护但收益较低。用户完成KYC后可将USDC存入高级池,获得收益分成和流动性凭证代币$FIDU。即使未通过KYC的用户也可在DEX交易$FIDU参与收益分配。
通过早期流动性挖矿分发治理代币$GFI,Goldfinch吸引了大量资金。即使在Luna-Terra事件后的市场低迷期,仍能保持约8%的稳定收益率。然而2023年8月以来的三次违约事件暴露了信用评级和信息更新等问题,导致$FIDU价格持续低于1美元锚定值。

5.2. MakerDAO的RWA转型
作为以太坊早期CDP(抵押债务头寸)协议,MakerDAO通过抵押加密资产发行稳定币DAI。其收入主要来自稳定费(借款费用)和清算费,部分用于支付DSR存款利息,剩余则回购销毁治理代币$MKR。
2022年5月,联合创始人Rune Christensen提出”终局”(Endgame)计划,核心是通过引入RWA实现抵押资产多元化。美国短期国债、房地产抵押贷款等RWA资产不仅降低了加密市场波动影响,更强化了与实体经济的联系。2023年熊市中,RWA贡献了协议约70%的收入,使DSR利率得以维持在5%的高位。

MakerDAO从链上抵押协议起步,通过拥抱实体经济成功实现了收入多元化和长期价值增长,为传统金融与DeFi的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6. 基差交易:CEX流动性的DeFi化
2023年四季度,随着比特币ETF获批预期升温,市场流动性开始复苏。DeFi协议积极创新激励方式,通过积分系统和延迟空投等机制更有效地管理代币释放。再质押模式协议的兴起,通过将质押代币作为其他协议的抵押品产生额外收益,进一步加速了流动性聚集。
然而,由于用户体验差异,加密市场流动性仍集中在CEX。特别是CEX期货交易量已达链上交易所的100倍,这种环境催生了基差交易协议的出现,它们通过捕捉CEX现货与期货价差产生收益。

DEX 至 CEX 期货交易量,来源: The Block
相较于Celsius等传统托管机构的 opaque运作,新兴基差交易协议更注重透明度和稳定性建设。Ethena和BounceBit是该领域的代表性项目。
6.1. Ethena的合成美元实践
Ethena发行与美元挂钩的合成资产USDe,通过持有现货抵押品并在CEX建立对冲头寸维持Delta中性。其收益来源包括:以太坊质押利息(年化约0.4%)和资金费率(年化约8%)。目前USDe质押提供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