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让散户倍感压力,RedStone历经波折最终还是登陆币安,散户狙击宣告失败。而GPS事件更是牵出萝卜带出泥,币安对做市商的强势整顿展现了其行业统治力。
市场故事往往并不完美,在VC币种日渐式微的背景下,所谓的价值币沦为项目方、VC和做市商的出货工具。市场震荡期间,这些项目总是快速完成”三部曲”:建立基金会、推出空投方案、上线交易所后立即砸盘。
图片说明:传统与新兴价值流转模式对比
图片来源:@zuoyeweb3
可以预见,Babylon、Bitlayer等BTCFi生态项目很可能重蹈覆辙。回看IP上线后的诡异走势,其价格波动与项目基本面毫无关联,反而与韩国市场的狂热购买力高度同步,这背后不排除做市商、项目方和交易所的协同操作。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Hyperliquid的路线显得独树一帜。它坚持无外部投资、不上大所、避免利益割裂的策略,在项目方与早期用户间找到平衡点。协议收入全部用于代币赋能,确保后期投资者的保值需求。
从IP和Hyperliquid的市场表现来看,项目方若能保持内部团结和赋能意愿,确实能够有效抵御交易所和VC的筹码集中与砸盘行为。
随着币安将做市商推向前台,其自身的行业壁垒正在快速瓦解。
自我实现的预言:RedStone的启示录
在虚拟世界中,RedStone深埋地下16层,需要开采后才能研磨加工。
在整个价值挖掘过程中,交易所凭借其流量优势和流动性沉淀,成为代币的终极归宿。表面上这是双赢局面:交易所丰富了资产类别吸引用户,用户则获得新资产的投资机会。
这种模式还能与平台币如BNB/BGB的赋能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交易所的市场地位。
然而自2021年起,在欧美大型加密风投的推动下,行业初始估值普遍虚高。以跨链桥领域为例,LayerZero、Wormhole、Across Protocol和Orbiter等项目的FDV均较最初估值大幅缩水。
数据来源:RootData&CoinGecko
制图:@zuoyeweb3
每个知名机构的背书,实际上都是以牺牲散户利益为代价。
从2024年中的VC币风暴到2025年初的”闺蜜币风波”,交易所与VC的表面关系已难以为继。在Meme狂欢的映衬下,VC的背书和上所助力显得苍白无力,其角色已简化为资金提供方,投资重心完全转向代币投机。
至此,传统VC陷入困境:Web2 VC难以进入DeepSeek,Web3 VC无缘Hyperliquid,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VC体系崩塌后,做市商成为交易所面对散户的最后屏障。当用户在链上追逐土狗币时,做市商只能专注于少数上所代币的市值管理。快进快出成为行业普遍策略。
当整个流程被不断内卷,一年内完成币安上市已非做市商原罪,真正的行业危机在于币安可以被如此轻易”速通”。作为流动性终端的币安已难以发掘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代币。
币安此次可以对RedStone破例上线,也可以高调整顿做市商,但行业固有模式不会改变,仍有大量高估值代币在排队等待上线。
复杂化预示着终结的开始
以太坊L2生态持续扩张,各类dApp最终都可能演变为独立链。
代币经济学和空投方案日益复杂,从BTC作为Gas费到ve(3,3)模型的嵌套设计,早已超出普通用户的理解范畴。
自Sushiswap通过空投夺取Uniswap市场份额以来,空投已成为获取早期用户的标准手段。但在Nansen的反女巫机制下,空投已演变为专业工作室与项目方之间的博弈,普通用户反而被边缘化。
撸毛党追逐代币,项目方需要交易量,VC提供启动资金,交易所渴求新资产,最终所有代价都由散户承担,只剩下持续下跌的价格和散户的无奈愤怒。
转向Meme币只是开始,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的散户正在重新评估利益得失:不在币安交易转投Bybit或Hyperliquid的合约产品会怎样?
目前链上合约日交易量已达币安的15%,其中Hyperliquid占比约10%。这并非终点,而是链上发展的真正开端。值得注意的是,DEX与CEX的交易量比例约为15%,其中Uniswap占币安交易量的6%,显示出Solana DeFi的快速崛起。
图片说明:链上日活用户趋势
图片来源:Tokenterminal
币安坐拥2.5亿用户,而Hyperliquid仅有40万,Uniswap活跃用户60万,Solana日活约300万。整体估算链上用户规模约百万量级,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当前不仅L2数量激增,dApp的代币经济模型也日趋复杂,反映出项目方难以平衡自身利益与散户权益。不接受VC和交易所的条件项目难以启动,但若妥协就意味着必须牺牲散户利益。
生物学进化史表明,当某种生物变得体型巨大、结构复杂时,往往意味着步入灭绝周期,就像曾经统治天空的风神翼龙,最终被更灵活的鸟类取代。
市场启示录
交易所整顿做市商本质上是存量竞争下的市场洗牌,散户仍要面对VC和项目方的围猎,市场环境不会根本改变。向链上迁移是正在进行的历史进程,即便是Hyperliquid这样的领先者,也尚未准备好迎接亿级用户的冲击。
价值与价格的波动,利益与分配的博弈,仍将在每个周期中持续演绎,继续书写着散户的投资血泪史。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1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