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HashKey与OSL的媒体交锋让香港虚拟资产生态再次成为焦点。目前已有10家交易平台获得牌照,另有8家正在排队等候,但真正具备流量和深度的平台却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备受期待的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在完成三单试点后便陷入停滞状态。多数持牌平台只能依靠OTC业务勉强维持运营,收入状况堪忧。
牌照红利尚未显现,产品创新又举步维艰,香港的RWA发展路线正面临严峻考验。这场新金融实验是否会以失败告终?实际上,香港当前的RWA试验并非注定失败,但如果继续固守”发债即融资”的单一思维模式,势必会在华尔街标准化浪潮与东南亚多层次资本网络的双重夹击下失去竞争力。要突破困境,必须回归基础设施建设、深耕机构市场、发挥离岸优势,最终打造亚太地区链上资产枢纽。

(ChatGPT 生图)
01 发展路径对比:美国稳步推进 vs 香港拔苗助长
华尔街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从比特币现货ETF开始,逐步推进美债代币化、银行存款代币化、MMF代币化、稳定币,最后实现美股代币化。这一路径始终围绕”降本增效”和”不动存量”两大原则,避免触碰增量融资和非标产品。
反观香港,直接跳过标准化阶段,在沙盒环境中发行了三笔非标企业债。这种被科技公司和券商推上前台的RWA市场,目前面临二级流动性缺失、增发停滞等问题,已经显现出发展过热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四大痛点:资产端过于狭窄,仅聚焦准新能源债;资金成本过高,美元融资成本超过10%;基础设施薄弱,过度依赖单一联盟链;市场教育不足,各参与方尚未形成完整生态。
02 简单复制为何行不通

香港虽然试图复制华尔街模式,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以ETF为例,在比特币价格低迷时期,美国ETF仍能保持2.6亿美元的净流入,而香港ETF的申购赎回却几乎为零。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三步走策略:首先,实现资产多元化,从单一债券扩展到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碳信用等;其次,设立离岸RWA母基金,实现港元稳定币、加密货币和美元并行;最后,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包括公链Layer2、HKD稳定币和合规托管在内的7×24小时结算网络。
03 构建离岸金融新架构
香港需要建立独特的离岸金融架构:通过内地SPV打包优质资产(如贵金属、制造业、农业、AI算力中心等),在香港进行一级发行,在新加坡或迪拜建立二级市场流动性,最后通过链上AMM和Staking抵押打开零售市场。这种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能够规避单点监管限制,实现资金与资产的跨境套利,最终反哺香港一级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04 重新定位机构市场
RWA不应局限于发债融资,更不应作为前置性融资工具。优质资产包从不缺乏合适的资金渠道。债券本质上服务于长期机构投资者,如果资产池不够丰富,二级市场必然缺乏活力。当前真正缺乏的不是债券销售能力,而是由券商和审计机构共同打造的”可尽调、可穿透”的优质资产包。持牌交易平台需要转型为集做市、投研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而非被动等待明星项目。
05 农业RWA的新机遇
高价值农产品领域蕴含着巨大潜力。通过权益SPV+农业REITs模式可以规避土地确权难题,对野山参、中药材等高价值作物采用收益权融资方式,将乡村文旅和地标品牌上链,让全球资本可以投资”风景+收益+ESG”的复合资产。农业RWA不仅能为香港开辟”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新赛道,还能提供丰富的增量故事。
06 打造亚太链上资产基础设施
香港需要用Web3.0思维建设Web2.5时代的RWA基础设施。这包括发展HKD稳定币连接人民币国际化,建设Layer2公链承载港股代币化,建立持牌交易平台联盟DEX共享流动性,完善OTC和托管服务对接机构资金,以及发展DePIN+AI Agent技术直接生成可追溯的分布式资产数据网络。
07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08 香港RWA的未来之路
香港的RWA发展不会失败,但需要重构路径。问题不在于理念本身,而在于单一的”发债-融资”逻辑。要在RWA时代保持新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必须从”复制华尔街”升级为”整合内地资产+离岸资金+链上基础设施”的三维发展模式。当HKD稳定币、Layer2清算和跨域ATS这三驾马车成型时,香港将从跟随者转变为亚太链上资产枢纽,真正实现RWA的完整生态闭环。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