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ARPA Network创始人Felix Xu的特约观点文章。
走进Cloudflare全球任何一间办公室,你都会发现不同寻常的装饰。旧金山办公室是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的熔岩灯墙,被称为”熵之墙”;伦敦办公室则悬挂着”不可预测钟摆”。这些不仅是艺术装置——它们是随机性生成系统的原料,展现了人类对真正随机性永不停歇的创造力和工程追求。
随机性堪称现代互联网的无名英雄——既是加密技术的基石,又是公平游戏系统的支柱,如今更成为AI验证的关键组件。随着加密货币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持续增长,AI智能体(尤其是涉及金融操作的)自主性不断增强,随机性的完整性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系统存亡。
完美随机性的神话
计算机科学家长期追寻理论上的”随机预言机”——这个假想的黑盒子能为每个输入生成真正不可预测的输出。遗憾的是,完美随机性现实中难以实现。数字系统实际依赖的是伪随机函数——通过精密算法模拟随机效果。Cloudflare的”熵之墙”熔岩灯和伦敦办公室的不可预测钟摆这类物理熵源,正是为伪随机函数提供真实世界种子,将自然现象中的不可预测性注入加密流程。
然而这种物理熵与伪随机算法的结合并非万无一失。正如MIT计算机科学教授Steve Ward指出:掌握算法及其初始种子,就可能预测所谓的随机结果——比如在线扑克游戏中下一张将发出的牌。从数字游戏到金融安全,这些漏洞凸显了在技术依赖场景中,真正不可预测且可验证随机性的极端重要性。
AI中的可验证随机性
人工智能系统日益依赖随机性来确保公平、无偏见且稳健的结果。从医疗诊断到金融决策,随机性通过向训练过程注入必要变量,帮助AI模型避免过拟合,使预测和决策更具适应性和现实性。但当随机性不可验证时,我们无法确保AI输出结果真正公正无偏。
以AI驱动的金融交易算法为例:这些系统利用随机性探索不同投资场景,防止被预测利用。但若缺乏透明可验证的随机性,金融机构和监管者就无法确认模型决策是否真正无偏。随机性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市场公平——隐藏的偏差可能使特定资产或市场参与者获得不当优势。
同样在生成式AI(如语言模型、图像生成或个性化推荐)中,被称为”温度”的随机参数深刻影响输出质量:低温产生一致但可能重复的输出,高温带来多样性却可能引发不可靠结果。若随机性不可验证,用户和利益相关方就无法确认模型声称的温度设置是否真实反映运行状态,这为隐蔽偏差和微妙操控创造了条件。
更关键的是,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场景的AI系统,必须可靠地产生无偏、公平的结果。可验证随机性能让利益相关方独立验证系统公平性,极大增强公众信任和监管合规。
可验证随机函数(VRF)的重要性
可验证随机性本质上解决数字系统的一个根本悖论:如何创造既能不可预测又可被信任的随机性?其建立在三大支柱上:
- 不可预测性:生成值无法被提前预知,即便是系统创建者或操作者
- 抗偏性:输出分布不存在可被利用的 detectable 模式或偏差
- 公开可验证性:任何人都能独立确认随机值是按既定协议生成,无需接触秘密信息
公开可验证性是可验证随机性与传统随机数生成的根本区别。它在必要混沌与信任所需的透明间架起桥梁。或许听起来夸张,但若缺乏这种信任,内部人员可能操纵AI算法和加密平台谋利——将我们的文明拖入技术黑暗时代。
通往去中心化可验证随机性
区块链系统中,随机性同样支撑着验证者选择、交易排序和代币分配等关键功能。当以太坊选择出块验证者,或NFT平台决定稀有属性分配时,随机性决定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结果。任何操纵都可能让恶意者获取不当优势,危及整个行业。
这种”权益”(双关语)在权益证明系统中尤为关键——验证者通过概率选择。若验证者选择过程可预测或可操纵,攻击者就能通过抢先交易破坏网络。同样在DeFi中,可预测随机性会引发闪电贷攻击和市场操纵,抽干流动性池。
理想解决方案是将真实随机性与去中心化验证结合——通过分布式网络生成集体随机性,无人能操控结果,但人人都可验证其完整性。
前进之路:拥抱可验证随机性
随着AI系统获得更大自主权和责任,可验证随机性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可信系统的基石要求。开发AI智能体的组织必须在发布代码前实现可验证随机性——否则将面临灾难风险。
科技产业正处十字路口:我们可以在传统随机性和不透明决策的脆弱基础上继续构建AI系统,将更多资本导入加密系统;或者将可验证随机性作为对透明与信任的郑重承诺。
没有可验证随机性,我们就像在数字流沙上构筑未来。拥有它,我们才能创造繁荣前景——让技术超能力与我们同心协力,而非背道而驰。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2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