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稳定币牌照申请进展持续引发全球瞩目。截至8月底,已有77家机构提交申请意向,其中包括工银亚洲、汇丰银行等传统金融巨头。此前,中银香港与渣打银行已被视为首批牌照的有力竞争者。这一系列动态不仅凸显了香港在全球数字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更被彭博社解读为中国在加密货币监管政策上可能迎来重大转向,一场围绕稳定币的全球货币主权博弈正悄然展开。
香港稳定币牌照争夺战:传统金融巨头加速入场
香港金融管理局首阶段仅计划发放少数稳定币牌照,但截至8月底,申请机构数量已达77家,竞争异常激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
中资银行动向:继中银香港之后,工商银行(亚洲)也已正式提交申请,成为又一家明确表态的中资银行。此举显示中国国有银行正借助香港这一“试验田”,积极探索数字资产合规化路径。
-
国际银行布局:汇丰银行与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同样加入申请行列。它们的参与不仅带来资金与技术优势,更预示着稳定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香港成为稳定币牌照热门申请地,得益于其开放且审慎的监管政策。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虚拟资产与Web3产业发展,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定币条例》的通过与沙盒试点的推进,更使香港成为全球首个对法定货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这一“先试点后立法”的模式,既鼓励金融创新,又兼顾金融稳定,吸引了全球机构的广泛关注。
彭博社:中国或借稳定币打响货币主权保卫战
据彭博社分析,自比特币问世以来,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呈现“每四年一收紧”的周期特征。从2013年禁止支付机构服务比特币企业,到2017年叫停ICO、关闭交易所,再到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政策一贯趋严。
然而彭博社指出,当前正值上一轮严监管四周年的时间节点,预计中国可能调整策略,逐步放宽相关政策。这一转变的背后,与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扩张密切相关。
-
美元稳定币的挑战:美国已对与美元1:1挂钩的稳定币实施监管批准,当前规模达5.7万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场预计还将翻倍。随着更多数字美元进入流通,它们将逐步渗透日常交易,对其他经济体的货币主权构成潜在挑战。
-
中国的应对策略:面对美元稳定币的影响,仅靠禁令难以形成有效应对。积极参与稳定币竞争、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成为更可行的路径,而香港正为此提供重要试验场和开放窗口。
-
香港的战略定位:除港元稳定币外,香港未来还可能推出受监管的数字人民币或离岸人民币(CNH)稳定币。这一设想已获不少中国权威人士公开讨论,其意义不仅在于金融创新,更涉及地缘战略布局。
-
私营机构的角色:尽管中国已推出数字人民币,但其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在此背景下,由私营机构推动、香港发行的稳定币可能成为新的发展重点。京东、蚂蚁集团等企业已在积极布局相关业务。
-
合规与风控机制:为防止洗钱等非法活动,香港要求稳定币发行机构或持牌交易所在发行、赎回及交易过程中严格验证用户身份。这一机制虽增加了操作复杂度,但为稳定币的合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正如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刘宗原所言:“通过在港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中国可在保持资本管制的前提下,探索人民币海外流通的新形态。”尽管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难以短期内取代美元地位,但其战略意义在于在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维持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当前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正趋于务实,并持续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投入,稳定币或将成为其布局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领域。
结语
工银亚洲、汇丰等传统金融机构竞逐香港稳定币牌照,以及国际舆论对中国货币战略转向的关注,共同映射出全球金融格局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正成为数字货币创新与监管协调的重要试验场。港元稳定币及未来可能推出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不仅将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可能成为中国应对美元霸权、提升货币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这场由稳定币引领的金融变革,正在重新塑造全球货币与支付体系的未来图景。
声明: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 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aintt.cn/38958.html